第7章 對生命的探秘(6)(3 / 3)

這種現象讓我們想起了中國古代晏子的那句名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難道真的是水土的原因嗎?於是科學家們的關注點從植物研究轉到土壤研究。有科學家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設,認為這可能是富饒的土質或者土中有什麼特別的刺激生長的物質起作用的結果。為了驗證這種假設,科學家們對這裏的土壤進行了實地化驗,但化驗的結果卻提供不出可用以說明這裏土質特殊的資料和數據。

以上幾種觀點都有自己的破綻,所以有些科學家認為起作用的並不是一種原因,而是上述各種條件的綜合。其他地方雖然和這兩處地方處於同一緯度,但卻由於不具備如此巧合的幾方麵條件,所以生長不出這樣高大的蔬菜和植物。這種觀點比起前幾種觀點要完善得多,但是又一個問題出現了:它無法解釋為什麼薩哈林蕎麥在歐洲第一年可以照樣長得巨大。種種假設都被人們考察的結果無情地否定了,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似乎無法再深入下去了,因此一直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近些年,一些生物家注意到有一種寄生在植物幼芽上的細菌會分泌一種赤黴素,這種植物激素具有促使植物神速生長的奇效。這個發現給長期被這個問題困擾的科學家帶來了一絲曙光。他們據此認為,這兩個地方的巨型植物的出現,可能是某種適宜於當地環境的微生物的功勞。於是他們又開始了對這種特殊的微生物的尋找工作。但直到今天,仍然沒有查清究竟是哪種微生物在起作用。

如果說“巨菜穀”還牽涉到植物種子的話,那麼在我國也有一個地方,竟不用播種也能收獲油菜子。這塊不種自收的神奇“福地”在湖北省興山縣。興山縣香溪的附近,有一塊麵積約為200平方千米的土地,當地人每年冬天將山坡上的雜草灌木砍倒,春天時用火將草木燒掉,待幾場春雨深灑後,地裏就會自己長出碧綠的油菜來。到了4月中旬油菜花開季節,隻見漫山遍野一片金黃,當地人對這種不種自豐收的現象自然是樂不可支。

據當地老農說,這裏有20多個村莊,每戶人家每年都可收野生油菜子60多千克,基本上可滿足當地人的生活用油。1935年當地山洪暴發,坡上的樹都被連根拔走了,可第二年春天這裏依然到處是野生的油菜。

不少科學家曾到此做過考察,也做過種種解釋,但始終沒有一種理論能確切地解釋這裏出現的奇跡。這些地方的植物為什麼能不種自收、不勞而獲呢?至今仍是無法揭開的謎,這一曠日持久的探索或許還要繼續下去。

光合作用探秘

作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光合作用對大多數人來說,好像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秘密,它的過程無非就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然而,盡管光合作用的發現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並且已有多位科學家在光合作用前沿研究上頻頻摘取諾貝爾獎,但其內在複雜機理仍被重重謎團籠罩。科學家坦言,要真正揭開“綠色工廠”的全部謎底,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