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科學家對此又提出新的想法。他們認為,在1萬年以前,地球正處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的洋麵在這個時期形成一層厚厚的冰,由於風和飛鳥的原因,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種子被帶到冰麵。所以,一到夏季,這裏水草豐盛,旅鼠在此生存不成問題。但是後來氣候變化,原有冰塊不複存在,旅鼠之所以要向北方遷徙並且最後跳入巴倫支海,正是為了尋找當年居住的“樂土”。雖然這一解釋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也由於沒有充足的證據而顯得有些牽強。
還有觀點認為,急劇增加的旅鼠的種群數量,使它們的神經變得高度緊張,社群生存壓力也大為增加,旅鼠的腎上腺增大,因此變得急躁不安。與此同時,它們的運動欲望又非常強烈,所以便進行分散和遷移來運動。擅長遊泳的旅鼠們妄圖橫渡江河湖泊甚至大海,可是最後還是因為體力不支而被淹死。
當然,這種說法也頗為牽強。一些科學家指出,旅鼠通常情況下不可能很快看見群體密度高的後果,這種影響要到下一代才會顯現出來。早期時,一片蔥鬱的冰塊完全適合旅鼠的生存,到了後來氣候發生了變化,冰塊消失了。為了尋找昔日的居住地,它們集體向北遷徙,並且義無反顧地跳入巴倫支海。這個解釋不乏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因證據不足而不能使人信服。
除此之外,還有些科學家以旅鼠的生命周期為研究對象,他們的發現表明,在數量急劇增加的時候旅鼠體內的化學過程和內分泌係統會發生變化。有人認為,這些變化可能正是生物體內的“開關”,它們以此來控製其種群數量。當其數量多到一定程度時,該種群大量的“集體自殺”現象就會出現。但旅鼠到底是“集體自殺”,還是因為在遷移過程中“誤入歧途”墜海而死,這一直是生物界中人們尚未搞清的難題,科學家至今仍然有許多種不同的看法。
總而言之,科學家認為,應該把旅鼠自身生理上、行為上和遺傳上的因素,加上外部環境條件的影響作為研究其自殺之謎的基本著眼點。但是旅鼠真的是“集體自殺”,還是在遷移過程中“不小心”墜海而死,至今仍是生物學界中解釋不清的謎題。看來,人類要想最終破解這個謎,還需假以時日。
鯊魚抗癌探秘
迄今為止,癌症仍然是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且目前科學家仍未找到治療癌症的特效藥物。因此,尋找抗癌治癌良藥,已成為了科學上的一座難攻的堡壘。
生物學家發現,鯊魚的身體異常健康,它們即使受了很大的創傷,也能迅速痊愈而且絲毫不會發生炎症,更不會感染疾病。
美國著名的生物化學博士魯爾,在聞名的瑪特海洋實驗室工作,他對鯊魚的生理和病理做了長期的研究。在25年間,他先後對5000條鯊魚進行過病理解剖研究,隻發現1條鯊魚生有腫瘤,而且還是良性腫瘤。
在全美國低等動物腫瘤登記處過去16年的記錄中,鯊魚患癌症是最少的。魯爾還發現在科學家所調查的25000多條鯊魚中,隻有5條長有腫瘤。魯爾的這個發現,引起了科學家對鯊魚的極大興趣,各國科學家都開始了對鯊魚的研究。
美國佛羅裏達州的科學家曾用一種極猛烈的致癌劑——黃曲黴去飼養鯊魚。在將近8年的飼養試驗中,未發現1條鯊魚長出1個腫瘤。可見鯊魚的抗癌能力是極強的。那麼,它的抗癌絕招是什麼呢?
有的科學家認為,鯊魚的抗癌絕招是它的肌肉裏能產生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能抑製癌細胞生長,因此不易患癌。
魯爾博士則認為,鯊魚的肝髒能產生大量的維生素A。實驗證明維生素A有使剛開始癌變的上皮細胞分化、恢複正常細胞的作用。所以魯爾認為保護鯊魚免於患癌的秘密武器是維生素A。
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在鯊魚的血液中能產生一種抗癌物質。中國上海水產學院的科學家也支持這一觀點。1984年,他們從鯊魚的心髒中采血,然後提取一定濃度的血清,再把它注入人體紅血球性白血病細胞株中(是一種血癌)。經過一段時間,他們發現一些癌細胞的正常代謝作用被破壞,大部分癌細胞已死亡。這說明鯊魚的血清具有殺傷人類紅血球性白血病腫瘤細胞的作用,可見鯊魚的血液中有抗癌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