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頓了頓,繼續開口問道,“侯爺,不知可否為華佗再說一說盲腸之後的腸道。”
劉奇稍稍一愣,毫不猶豫的開口,既然要吊華佗的胃口,那就一次吊足了,“結腸內續於盲腸,在第三骶椎平麵連接直腸。結腸分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部分,大部分固定於腹後壁,結腸的排列為上下上下。
升結腸也叫上行結腸,下端接盲腸,上緣在肝下與橫結腸相連。橫結腸起自上行結腸結束段,腸道拐彎處位於肝髒與右腎髒相近位置,喚作肝曲,橫結腸向左橫行,彎曲向下處較肝曲較高,近脾髒,故此處彎曲喚作脾曲。
降結腸又名下行結腸,上端與橫結腸通過脾曲相連,向下行與乙狀結腸相連。乙狀結腸是位於降結腸與直腸之間的一段結腸,其位置在盆腔內,起於降結腸下端,向下行於第三骶椎前方中線兩側,止於直腸。
直腸為大腸的未段,長約四分之三尺,位於小骨盆內。上端平第三骶椎處接續乙狀結腸,沿骶骨和尾骨的前麵下行,穿過盆膈,下端以肛.門而終。直腸在盆膈以上的部分稱為直腸盆部,盆部的下段腸腔膨大,稱為直腸壺腹。盆膈以下的部分縮窄稱為肛管或直腸肛.門部,也就是狹義上的穀道。”
戲誌才輕聲走了進來,他未曾料到,自家這主公如此博學,一時間也是愣住了,聽到劉奇說完,華佗津津有味的匝了匝嘴,隨後從嘴裏冒出了一句讓劉奇有些哭笑不得的話,“大司馬,您的話大部分我能聽懂,可能不能告訴我什麼是骶椎?第三骶椎又位於何處?”
劉奇稍稍發楞,自己對於醫學常識也是一知半解,現在碰上華佗這個二愣子問題boy,劉奇也隻能苦笑一聲,思索了片刻開口說道,“人的骶椎位於對耳輪上下腳起始部隆起處至腎穴外上方這一段,由下而上依次為骶一至骶五。第三骶椎大致位於下椎穴附近。”
不等華佗繼續發問,劉奇就看到了笑意吟吟站在一旁的戲誌才,當下含笑道,“誌才,你來了,正好今日元化在,好生讓元化看一看你的傷口。”
長了兩個月,外傷基本長好了,可這貫穿傷,終究傷了筋骨,常言道,傷筋動骨一百天,戲誌才的傷口距離完好,還要些時日,聽到劉奇的話,戲誌才隻得苦笑一聲,鬆了鬆衣衫,將左肩露了出來。
華佗毫不猶豫的湊了上去,細細觀摩一番以後,猛地蹦了起來,帶著幾分雀躍開口說道,“我知道了,這傷口,是用針線縫合的。”
隨後華佗目光炯炯的看著戲誌才,開口問道,“敢問這傷口是誰處理的?老夫定然要拜會一番,老夫也想過用絲線縫合傷口,也在人身上試過,不過,那些人身上的傷口,最終都化膿腐爛了。”
“華先生所料不錯!”戲誌才點了點頭,自顧自坐了下來,含笑開口說道,“戲某這傷口,正是由我家主公,大司馬親手所為。”
華佗終於低下了高傲的頭顱,將目光投向了劉奇,“還請大司馬賜教!”
劉奇沉吟片刻,找準了方向這才開口,“元化,你可知何為大?何為小?”
華佗聽到劉奇的話,頗有幾分意外,隨後緩緩開口說道,“大小如天地陰陽,與美醜高下正反曲直明晦等同,有天則有地,有陰才有陽,美醜為之相對,高下方可相較,正反方能辨識,曲直當可明了,明晦才有相較之別。沙礫較之巨石,是為之小,然沙礫較之蜉蝣微塵,可以為大矣!”
劉奇點了點頭說道,“元化所言不錯,螻蟻眼望人,是為擎天之柱,抬頭覆之,可以為天塌地陷矣!你可以眼觀蜉蝣之物為小,可你可知蜉蝣眼中,何以為小?是所謂一沙一世界,正是如此,此謂之大小也!”
華佗苦笑一聲,“侯爺高論!華佗甘拜下風,隻是不知,這大小與病症何異?”
劉奇緩緩開口說道,“元化可知蜱蟲,可以附在動物身上吸血。南方鄉野水中有蟲曰吸血蟲,常與釘螺為伴,可以附於人身,生於人體血液之中。也有水蛭生於陰濕之處,使人致病。有人喜食生腥之物,生內蛆,腹生蟲,可致死。另有人肚中生蛔蟲,以幼童為多,大人亦有不少,亦有不少致人死者。”
華佗點了點頭說道,“侯爺博學,所言不錯,除此之外,亦有不少昆蟲叮咬之後,會使人致病致死,隻是華佗多有不解,還請侯爺不吝賜教。”
聽到華佗的話,劉奇自然知曉,華佗已經上鉤了,當下開口說道,“凡瘟病風寒疫病之屬,亦是有蜉蝣之物廣為傳播,附於人體之上,猶蝗蟲肆虐於地,致死百姓深受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