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 你就這樣被我征服(1 / 3)

荀彧憋了好一會兒,嘴裏終於蹦出來一句話,“侯爺意欲何為?”

劉奇含笑說道,“本侯不是都說了麼?我要我大漢百姓,人人如龍!”

荀彧看著劉奇笑道,“侯爺,就憑一個黑白學宮,就想要我大漢人人如龍,怕是有些異想天開了吧!”

劉奇帶著幾分笑意看向荀彧,“若是本侯治下,每村每聚都有士子為幼童開蒙,每鄉每裏,都有先生為學子講課呢?現在看起來微不足道,可文若等上十年,二十年,再看我大漢治下,若何?”

“嘶!”荀彧倒吸一口涼氣,倒不是說劉奇的話語多麼讓荀彧驚異,而是荀彧想到了一個可能,遜於當下就開口詢問,“莫非侯爺開辦學宮,就是為了此事?”

劉奇含笑說道,“開辦學宮,自然是為了教導更多俊彥,為我大漢效勞,但讀萬卷書,不若行萬裏路。本侯培養一群書呆子腐儒尋章摘句,又有何用?與我大漢何益有之?事實勝於雄辯,倒不如讓他們先為學舍孩童啟蒙,磨練一番之後,看清自己的能力,再在官吏之位上為朝廷效勞,總勝過那些庸官濫吏。”

荀彧稍稍沉吟片刻,隨後搖了搖頭說道,“侯爺此舉,無異於掘了天下世家豪族的根基,如今朝廷又定都南陽,侯爺此舉,阻力非凡,生死存亡,懸於一線,若是侯爺能夠隱忍二十年,等這些人成才再發難,勝敗尚且在五五之間,如今嘛,侯爺若是沒有什麼後手,怕是侯爺數年營造的荊州盛世又要陷入混亂之中了。”

劉奇看著荀彧說道,“文若怎知本侯沒有後手,若是沒有把握,本侯又怎會這麼心急行事?同樣的,文若要清楚,此乃我大漢心腹之患,若是本侯隱忍二十年,世家大族早就尾大不掉,到時候大漢再次中興,與光武當年何異?這大漢的盛世,又能維係多少年呢?”

荀彧緩聲說道,“侯爺得知道,這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乃大勢所趨,非人力可挽,如今天下看似升平,實則四分五裂,必將在亂後太平。隻是不知道,侯爺此話何意?”

劉奇麵上滿是自信的開口,“文若可知本侯生平之誌?”

荀彧輕一拱手道,“願聞其詳。”

劉奇語氣中多了一抹不容抗拒的霸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荀彧這才帶著一抹不可置信的神色看向劉奇,“莫非侯爺意欲效仿秦王,要大漢千秋萬代麼?”

“有何不可?”劉奇含笑看著荀彧,“隻要君明臣賢,百姓豐衣足食,我大漢國祚,綿延萬載,又有何難?”

荀彧這下子目光徹底變得怪異起來,“侯爺要是沒有能拿的出手的手段,想要大漢重複中興之境尚且都是難事,更不要談讓大漢國祚綿延萬載。”

劉奇毫不猶豫的開口發問,“文若,依你之見,國之強盛,根源在何?”

荀彧不假思索的說道,“國之強盛,在君明臣賢,吏治清明,若吏治清名,則百姓安寧,天下太平。可侯爺能保證一代君主賢明,不知侯爺能保證大漢以後曆代君主都賢明無雙呢?”

劉奇緩緩開口說道,“荀彧所言不錯,但卻沒說到點子上,要本侯說,這天下想要太平,不外乎一個穩、一個富。百姓衣食富足則安,此為民之富,民富則安,正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以法治國,官吏敢為民請命,而不敢欺上瞞下,貪贓橫行,百姓能夠安居一地,無有蒙受冤情因天災人禍而聚眾作亂者,此為民之穩。

民穩則安,朝廷可按律收繳稅賦,國庫充實,此乃國之富。以稅賦養兵,使我大漢軍容肅整,威加海內,士卒悍不畏死,胡虜蠻夷宵小之輩不敢犯,此為國之穩。如此可以稱之為國泰民安,我大漢,又如何不能綿延萬載?”

荀彧即刻出言發問,“侯爺所言,重點還在吏治與稅賦,稅賦是棘手之事暫且不說,可吏治,還不是得等到一二十年之後,除非,侯爺當下有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