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鬧劇似的祭天大典,以阿頭山頂那一堆灰燼殘餘和兩顆賊寇的首級草草了事,本應是一場宏大的盛事,卻這樣虎頭蛇尾,草草了事,不說當事人劉奇本人,就連麾下幾個參與了這場盛典的文武心腹,也都諱莫如深。
至於劉奇命人送下山來的那塊石碑,稍稍有見地的人都認出了那八個秦篆:太平不毀,大漢必亡。可想到最近襄陽侯在大肆搜捕道士,再加上去歲侯府鬧出的刺殺事件,有心人都以為,這不過是襄陽侯自導自演的一出好戲,可荊州高層多多少少都清楚,這是劉奇,發了狠準備對付道門。
至於那塊石碑的原委,沒幾個人知道,那廝道門準備對付劉奇的大殺器,不過被劉奇巧妙的破解了,並且以此為引,反將了道門一軍,將太平道逼入絕路之上,道門也隻有打碎牙齒往肚子裏吞了。
相對於那場五六百人前來搶奪《太平要術》的事情,那塊石碑的事情著實才是一顆雷,要是劉奇當時反應慢上半拍,或者沒將這事情處理好,不管是將這石碑潛藏還是摧毀,道門總有辦法讓“太平若毀,大漢將亡”這句讖言傳開,到時候,劉奇就是萬夫所指。
就算是這樣,良田比後,一股猛烈的風言風語也在襄陽傳開,說是這石碑上的刻字本來是“太平若毀,大漢將亡”,可劉奇絲毫不為所動,就在城中尋了一處地方,將這石碑立了起來,四周圍上柵欄,讓襄陽城中百姓自行閱覽,大有一股子“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的味道。
這股風言風語愈演愈烈,甚至不知何處流傳出了一篇多少有些狗屁不通的文章,指責說這石碑上的文字有所改動,並且寫出了若幹疑點,這篇文章傳到坐鎮襄陽的一幹大儒案頭,眾人看後批閱不分伯仲,唯有名震天下的張儉聽後,批了四個字——狗屁不通!一時間讓荊州士林引為笑談。
這股子風潮被壓下去沒多久,又有另一篇文章冒了出來,雖然換了個角度闡述這些事情,可還是跟之前的那篇文章內容大同小異,還是指責說這石碑上的內容被改動過,這下子可惹惱了安居在襄陽城中的朝廷大員趙岐。
聽市井傳言,這老家夥氣的胡子都翹的三尺高,至於是不是這回事,暫且不談,最讓荊州士人百姓在意的是,第二天,趙岐竟然讓一幹家仆攙扶著自己,在那石碑前端坐了大半天,隨後嘴裏吐出了讓眾人無力吐槽的一句話,“之前是信得過襄陽侯人品,相信這事情是真的,現在連他都起疑了,忍不住過來瞧一瞧,果真……”
眼看著吊足了眾人的胃口,這老家夥才慢條斯理的說道,“襄陽侯的人品還是信得過的,這塊石碑,果真是天賜諭令,值得深究。”
讚歎歸讚歎,可事後趙岐府上卻傳來風聲,說老大人回府後氣的三屍暴跳,愣說是說這諭令有過改動的家夥生兒子定然沒py,害得自己這麼大年紀,還要跑去分辨一塊石碑的真假,徒白浪費自己做學問的時間。
有了趙岐大鬧一場,這事情本來應該快要平息了,可趙岐的怒火似乎還沒有平息,這家夥給天子上了一封表文,陳述太平道乃是禍國殃民的妖道,天子應當下令早日鏟除太平道才是,隨後寫了一篇文章,請求襄陽城中大儒點評,這篇文章被襄陽城中大儒高度讚譽,可似乎趙岐的保密工作做得特別好,除卻那幾位大儒,似乎沒人知道趙岐這篇文章寫了什麼。
要是旁人敢這麼做,早就被他人鄙視,說是徒有虛名,可趙岐是誰?當年黨錮清流中的高士,為了對抗宦官家族都被滅了,更何況,趙岐德高望重,以前還是朝中九卿之一,再別說,趙岐的年齡,都夠這些人尊敬的了,就是有人有這個想法,誰敢說出口來?怕是才說出口就會遭到士人的口誅筆伐,成為天下士林中的喪家之犬,在士林中沒有絲毫立足之地。
終於,憋了好幾天之後,這篇文章終於流傳出來了,是誰傳出來的沒人知道,可聽說,傳出來這篇文章的家夥,可是花了大代價了,看著這滿紙駢文,這些稍稍認識幾個字的看的是眼花繚亂,這文章寫的是什麼?就連那些年輕學子,也看的是一頭霧水,可看到那工整的駢對,也隻能跟著附和,“果真是聞名天下的大儒,學問之深,不是我等後學末進能夠比擬的,我輩還需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