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應得良朝誕名將(2 / 2)

劉奇給了這些士卒一個讀書識字的機會,向軍中士卒宣揚戲誌才等人的謀略手段,未嚐沒有激勵這些士卒奮發向上,多多讀書思考,動腦子辦事的想法!

此番這些人能夠被從軍中選擢出來,足以說明這些人都是軍中的佼佼者,戲誌才也不猶豫,帶著些許笑意說道,“大丈夫生於世,當攜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上無愧於天地,下不慚於祖宗。戲某不知道你等出生如何,可如今既然有機會,那戲某就勸誡諸位一句,時勢造英雄,如今我大漢時局危亡,爾等俱是我大漢軍中精銳,若是好生磨練一番,等到回到軍中,爾等建功立業,不過須臾之間!”

旋即戲誌才指了指自己說道,“說句實話,戲某出生與爾等並無太大二致,戲某也是貧苦人家出生,不過比諸位幸運的是,戲某出生潁川,文風頗盛,加之時局使然,戲某自幼有幸聆聽陳氏三君、荀氏諸賢,鍾氏、韓氏諸賢,以及流落潁川的諸多碩儒賢良講課,再加上自己喜歡瞎琢磨,及年長,遇到幾個誌同道合之人,也算談得來,有幸遇到大司馬,一番交談之中,被大司馬看中,戲某才有今日。

或許諸位會想著戲某有什麼後台,可戲某不吝告訴諸位,兩三年之前,在遇到大司馬之前,戲某不過一介白身,爾等如今多多少少也有軍功在身,想要立功,一是憑機遇,二是憑本事,如今爾等被送到我大漢皇家軍事學院中,這便是爾等的機遇了。

這本事,可以分為文武兩途,最上者莫過於文武雙全,不過此種人定然是人中龍鳳,頗為稀少,但爾等被送到此處,大司馬不指望爾等各個都能文武雙全,但戲某也希望,爾等能做到文武之道,一精一庸。

戲某為何要如此說呢?因為想要出頭,必須要有一技之長!戲某一介庸人,天下良才濟濟,戲某不敢自稱出眾,若是論起武藝,在座諸位最弱者,也要比戲某強上許多,可戲某憑著心中韜略,可以一念起而謀州郡,可以讓數萬大軍活命,這便是戲某的本事所在。

爾等如今武藝,最弱者大致都可以稱庸,或許和大司馬帳下黃忠、文聘等大將相比,還差得遠,可也是軍中精銳,都是能夠以一當十的好手!如今爾等不能說精通書略,也可以說是粗通文墨,將爾等送到此書,戲某希望爾等能跟隨二位老將軍多學學將略。

大司馬不指望爾等人人能和戲某一般,決勝於千裏之外,可也希望,爾等率軍能有章有法,靈活行事,率領大軍攻城克敵,多多殺傷俘獲敵軍,減少帳下兒郎傷亡,遇眾能結陣而守,相逢則能破敵製勝,不管是倚仗勇力,還是利用爾等所學智謀,到那時候,爾等也就足以立足於軍中,立足於大漢,算得上是功成名就了!

為將者,智、信、仁、勇、嚴,對待士卒,信義第一,仁義第二,嚴律第三,可治軍,軍法嚴律第一,信義第二,仁義就應當藏於心底,正所謂慈不掌兵,義不掌財,便是如此,爾等需得記住,上了戰場,就應該利用軍旅,嚴苛行軍,不可心存婦人之仁,或許今日一念之仁,你救下一人,明日就會因為這一念之仁,害死十位帳下兒郎。

為將者自身,更需要智勇雙全,何謂勇?便是奮勇當先,身先士卒,不畏死,便是勇。楚霸王仗著勇武克敵製勝,這便是勇,當年光武皇帝昆陽之戰,率著萬餘殘卒,明知不敵,可為了大漢國祚,也要奮勇向前,視死如歸,這也是勇?當年董卓在西涼每戰身先士卒,大破羌人,亦是勇!

何為智?明盛衰之道,通成敗之數,審理亂之勢,達去就之理,時至而行,順機而動,是為智!當年楚霸王伐秦,渡過漳水之後,破釜沉舟,激發士卒必死之勢的士氣,這便是所謂的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便是智!當年董卓入洛陽,三千鐵甲晝進夜出,讓天下人以為數萬大軍兵臨洛陽,也是智!

能夠登臨絕頂的大將,靠的多都是智謀,勇力決定的戰場上的一時成敗,智謀決定的卻是一國的興衰,所以高祖皇帝最為倚仗的還是張良蕭何韓信,因為他們的智謀,足以決勝於千裏之外,可若是少了樊噲灌嬰等勇士,身先士卒,為高祖皇帝陷陣破敵,當年大漢也不可能有惶惶天威!

諸位如今俱是我大漢精銳,行事,還請諸位自己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