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一、得書劍鐵工造反 遇高僧說陣談兵 -1(1 / 2)

湖北黃石西部有座地勢險要的山寨,從明朝時起,就叫鐵山了。鐵山被峻峰秀嶺圍繞,活像一座巨城,由於盛產鐵礦,所以號稱“鐵城”。鐵城北邊有座紗帽翅山,山頂由刀砍斧削般的石峰組成,石峰嵯峨錯落,峭拔挺立,形似紗帽,所以又叫紗帽翅山。每逢空山新雨,陽光映照,可見石色滄桑,斑駁有致;每逢北風怒吼,它挑雲撥霧,阻擋寒風冷氣,巋然不動,傲立群山之冠,獨領**,所以鐵山人又叫它北風山。

山峰間,抖出一條蜿蜒小**盤旋到山腰。隻見古木森森,遮雲蔽日。一彎溪水潺潺地從叢林中穿過。林陰深處,有一座寶相莊嚴,禪儀大方的鐵山古刹,又名鐵山寺,晨鍾暮鼓聲,在這一方山水中漫延。山門四五丈外,有懸崖陡壁。壁長**丈,崖高兩三丈。臨崖有棵古銀杏,為東晉高僧法顯雲遊鐵山所植。銀杏樹幹挺直,枝丫極力張開,樹冠方圓好幾丈;蓬鬆的枝上綠葉濃密,像一個碩大蔥籠蒼翠的華蓋。遠遠望去,白雲繚繞樹頂,朦朧而富有詩意;走近仰望,巍峨莊嚴,氣度不凡。一到十月銀杏果成熟,黃澄澄、胖乎乎。那杏核,光滑潔白,像一粒毫無瑕疵的璧玉。

銀杏樹下是一個老龍洞。老龍洞深幽昏暗,即使相隔數裏,那洞中轟鳴之聲猶不絕入耳。古有文人曾入洞探奇並寫下《鐵山洞記》。記中所載:“洞中有龍潭九,因極昏黑,人久不敢伺。”又雲:“洞中空靈怪奇,變態萬千,寬可容二、三席,石乳蔥綠,石蝠飛繞,陰氣森森;逼人毛發,漱石潭中,聲幽而遠。”老龍洞久遠的曆史,人們已無從考證。洞中卻有一巨大的鐵石壁,鐵石壁上留下了坑坑窪窪的錘打斧砍的印跡,據說是嶽飛駐兵鐵山時鑄劍采鐵之所。隻因洞內陰暗,運礦不便,又在洞外發現新的鐵石壁崖,這才放棄開采。還說那鐵山鐵石鑄造的刀劍鋒利無比,直殺得金兵鬼哭狼嚎。打這以後,每當嶽家軍的兵器不夠時,總要派人來取,直到風波亭屈死前夕才終止。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宋、元、明過去,便成了號為大清的天下。

大清初年,蘄州、蘄水、黃岡、麻城、羅田等,這號稱蘄黃四十八寨的軍民,依山憑險,結寨抗清,三次大起義,前後持續三十餘年之久。其中尤以康熙13年的麻城起義更為雄壯。當時,起義軍有好幾萬,號稱東山兵,聲勢浩大,誓取黃州,進逼武昌,致使武昌、漢陽城門晝閉。這支起義軍的領袖中,有一位就是大冶鐵山人。此人得以起義,又與這龍洞大有關係。

卻說離龍洞四五裏**,有個靠山臨畈的村莊叫黃興淑。康熙年間出了個名叫黃金龍的人。黃金龍幼年家境富裕,又在天初晚學堂讀書,聰穎好學,深得老師喜愛。原本想好好讀書,將來謀個好出**,奈何風雲陡起,父親蒙受冤屈一捕不歸,母親憂鬱成疾撒手人寰,家境頓時敗落。黃金龍隻好給人打短工,謀生度日。一晃十多年過去,黃金龍雖然長得文靜,但力大過人,兩百多斤的大石滾,他能舉過頭頂,圍著打穀場走一圈,仍然臉不紅,氣不喘,腳不打顫。有一回,財主家的兩條大牯牛鬥架,喂牛的長工黃老爹急得要跳井,被黃金龍一把抱住。隨後,他跑到兩頭牛中間,揮起鐵拳,左右“咚、咚”兩捶落下,隻聽得“撲通”一聲,兩條黃牯牛癱倒在地上。財主氣得七竅生煙,恨得牙癢癢,可又不敢吱聲。恰逢此時,康熙帝派人在鐵山置辦鐵業。那財主與鐵冶官一勾結,就把黃金龍強拉到鐵門坎當了礦丁。黃金龍聽說鐵工賺錢快,也就罷了。

沒有想到,這鐵冶官帶兵督鐵,一個個腰掛刀劍,手拿皮鞭,看哪個不順眼就是一皮鞭,黃金龍愛替鐵工打抱不平,因而被被打得最多。他早就怒火在胸,隻是手無寸鐵,下不了手。一天,他正在山下一個稍偏僻處背鐵石,忽然看見一對玉兔跑了出來。他把筐子一丟,撒開兩腿就追。兔子越跑越快,黃金龍隻覺得腳底生風,跳過澗、跨過溝,向東追去。拐過一個山坳,那一對兔子徑直鑽進了龍洞。黃金龍緊跟著追進龍洞,可那一對玉兔瞬間就不見了。龍洞裏黑咕隆咚的,不信邪的黃金龍決定要弄出個出個水落石出,於是他靠著洞壁摸索前進。就這樣摸著、走著,忽然眼前一亮,隻見一把寒光閃閃的寶劍斜靠在洞壁,一本金光燦燦的兵書平躺在石桌上。黃金龍好生奇怪,人說這裏是當年嶽飛鑄劍采鐵之所,莫非是嶽武穆無意中留下的?前人遺物,當為寶貝,自當珍惜才是,於是他很快脫下衣服,包了寶劍、兵書,走出洞口,避開鐵工場,快步流星地回到了黃興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