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李龍說書(1 / 2)

南方人說書不光說,而且唱:推動情節往往是“說”,抒情感懷往往要“唱”。這樣就得一麵小鼓、一對銅鐮隨身,右手敲小鼓,左手碰鐮子,鼓能左右情節,鐮能抑揚唱腔。所以,說書的功夫不僅在說上,也在唱上,可謂集說唱伴奏於一身。能做一個說書人,也算是能人一個哩。

七鬥衝本沒有說書人。老單身王大伯是位戲迷,大侄女兒嫁到山外後,侄女婿遠房表叔有個兒子叫李龍,幼年逃荒要飯,跟人學練說書,名馳遠近,人又年輕,王大伯便通過親戚關係將李龍接到了七鬥衝。

那是一個冬天,生產隊的農活不太忙。天淡黑時,生產隊保管庫內早燒起了一堆大火,小鼓一敲,七鬥衝九個生產隊的老少爺們全擠了進來,把前院都擠滿了。隻見李龍把鼓支在架上,一麵有節奏地敲鼓,一麵扇動著鐮子。待人到齊了,李龍便唱一段開場白。李龍說的書叫作《三俠五義》,講的是宋朝年間一群行俠仗義的好漢除暴安良的故事,情節驚濤駭浪,人物聞所未聞。當時正值“文革”後期,像此類書籍早已收、燒殆盡,山裏人本就文化淺,平日不是看樣板戲就是看戰鬥片,對說書本身就新鮮,何況還能聽到那麼引人入勝的故事?李龍說說唱唱,說到緊張處妙語連珠,唱到動情時聲情並茂,特別是他模仿不同人物的聲音活靈活現,男女可辨,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知不覺中聽見頭遍雞叫,這才在過癮處挽個扣,偃旗息鼓。聽眾餘興未盡,久久不願離開。有人問:“李先生,還有多長?”“還有一指長。”一句話又把大家逗樂了。直到召集人王大伯好言勸說,大家才依依而去。

當年,李龍在九個生產隊輪流共說了兩個半月才把該書說完。以“稀飯鹹菜一爐火、過了皇帝就數我”自居的山裏人可算過了一個津津有味的冬天。

第二年秋收之後,李龍又應約而來。

可就在這期間出了意外事故。一次,李龍晚間說罷書,踏著黎明前的黑暗回住所,由於不熟山路,不慎跌下了山穀,造成一條腿骨折。痊愈後裝了一條假腿,成了瘸子,未婚妻也告吹了。這時,王大伯作媒,把小侄女兒嫁給了李龍,條件隻有一個:倒插門。王大伯這一招也真不錯,不啻於“投凰引鳳”。

李龍在七鬥衝安家後,不能勞動,扶著拐杖給生產隊看青,晚間則為山民們說書,範圍擴大到七鬥衝以外,所到之處,無不敬為上賓。他的記憶超人,像《白眉大俠》、《劍俠圖》和《嶽飛全傳》等大部頭書,全能一字不漏、口若懸河地講述出來。但他很清高,決不要任何報酬,道:“你聽書,我說書,都是一個‘愛’字,如果要錢,可就見外了。”

人們沒想到,紅極一時的李龍有朝一日竟受到電影的挑戰……

土地承包後,七鬥衝人靠山吃山富得較快,山裏人特喜歡看電影,紅白喜事都要放映幾場。沒兩年,七鬥衝就有兩家買了放映機。

其中有一個叫張老幺,因李龍媳婦姑娘時是他的相好,迫於父命才嫁給瘸腿李龍,張老幺一直視李龍為情敵,處處與他較勁,從不聽他說書。有了放映機後,一旦李龍說書,他就放電影,觀眾大多數全吸引過來了。有一天,李龍應約說書,張老幺決心徹底擠倒李龍。李龍放話,為了報謝鄉親,說一送二,共說三場,張老幺則吆喝三部電影全免費。第一夜放的是愛情片,一下子把年輕人全搶來了;第二夜放的是戰鬥片,不僅年輕人,連中年人也去了;第三夜,張老幺高價租一部武打片放映,這下子連一部分老年人也溜到了電影室。李龍那邊,滿打滿算不到二十個老頭兒替他捧場,全是李龍的鐵杆哥們兒。李龍也深知張家在故意為難他,把自己的拿手節目全用上。無奈勢單力薄,說得嗓門發炎,聲音發啞,也難扭乾坤。待三場戲說完,一下子暈倒在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