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巴黎聖母院(2)(2 / 2)

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講台上。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曾經有許多重大的典禮在這裏舉行,例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又如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等。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石頭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被譽為一級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鏈接二雨果趣事

有一次,雨果出國旅行,到了邊境,憲兵要檢查登記,就問他:“姓名?”“雨果。”“幹什麼的?”“寫東西的。”“以什麼謀生?”“筆杆子。”於是,憲兵在登記薄上寫道:“姓名:雨果。職業:販賣筆杆。”

還有一次,雨果正忙著趕寫一部作品,十分緊張,可是社交活動占去他不少時間。一天,他想出了一個絕招:把自己的頭發和胡須分別剃去半邊。親朋好友一來,他就指指自己的滑稽相,謝絕社交活動。等頭發胡須長長了,他的作品也大功告成了。

雨果最為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跡是:他於30歲時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並墮入愛河,以後不管他們在一起或分開,雨果每天都要給她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將近50年來從未間斷,寫了將近兩萬封信。

鏈接三音樂劇和電影《巴黎聖母院》

加拿大劇作家呂克、普拉蒙東同著名作曲家理查德、勾強特合作,加拿大導演吉勒·馬於擔任導演,共同創作了音樂劇《巴黎聖母院》。該劇以其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和視聽上的極高水準,震撼了整個歐洲藝術界。該劇曾在我國北京、上海演出,引起強烈的反響。

根據雨果同名原著改編,由楊·狄賴納執導,吉娜·羅洛布麗吉達和安樂尼·甘共同主演的《巴黎聖母院》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在觀眾中引起了巨大轟動,成為最受青少年歡迎的著名電影之一。

鏈接四從《巴黎聖母院》看浪漫主義文學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大型長篇浪漫主義小說,是體現雨果浪漫主義文藝觀的典型之作。小說體現了浪漫主義文學特色:

第一,有著離奇古怪誇張的故事情節。如:“乞丐王朝”對格蘭古瓦奇特古怪可笑的審判;卡西莫多單身一人離奇地救下了愛斯美拉達;富有戲劇性場麵的母女重逢;合抱在一起的兩具屍骨被人分開後,卡西莫多的屍骨化為灰塵等。小說內容曲折離奇,摻雜了許多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事情,很富有戲劇效果,顯得誇張和怪誕,也增強了小說的感染力。

第二,典型人物都具有非凡性,如愛斯美拉達的美麗和善良等品格是非凡的;卡西莫多讓人害怕的外貌、動作、體力的非凡,為了愛斯美拉達可以犧牲自己的愛的非凡;聖母院副主教弗羅洛的禁欲與縱欲的思想鬥爭的非凡等。這些人物的刻畫都有些誇張,富有想像,不求真實。

第三,將“美醜對照原則”貫穿始終,主人公吉卜賽少女愛斯美拉達和敲鍾人卡西莫多善良、真誠,是善的代表;弗羅洛、弗比斯兩人自私、偽善、陰險,是惡的代表。善與惡形成鮮明對照。愛斯美拉達的外貌美麗與卡西莫多的外貌醜陋形成的對比。還有人物自身對比,如卡西莫多外貌與心靈的對比等。對照原則還體現在對情節與場麵的描寫上,如封建王朝與乞丐群這兩個不同的世界,兩種不同的法庭;美麗壯觀的巴黎聖母院與“聖地”中統治者們進行罪惡勾當的對照等。對照原則的運用使主題更鮮明、更突出。

鏈接五莫洛亞和《雨果傳》

安德烈·莫洛亞(1885-1967)為法國兩次大戰之間登上文壇的重要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莫洛亞應征服役,奉派至蘇格蘭第九師,擔任英軍與法國炮隊之間的翻譯聯絡官。其時根據軍旅生活所見所聞,寫成《布朗勃爾上校的沉默》(1918)一書,一舉成名。

莫洛亞的文學成就,還特別表現在傳記創作方麵。所寫傳記,人物生動,情節有趣,富有小說情趣。在傳記寫法上,有過革新之功,其作品被譽為法國文苑裏最好的幾部傳記,如《雪萊傳》(1923),《迪斯雷利傳》(1927),《拜倫傳》(1930),《屠格涅夫傳》(1931),《服爾德傳》(1932),《夏朵布裏昂傳》(1938),《喬治·桑傳》(1952),《雨果傳》(1954),《三仲馬》(1957),《巴爾紮克傳》等。

莫洛亞認為,在這些傳記中,《雨果傳》是最難寫卻又寫得最成功的一部。它不但詳細地介紹了雨果在各個時期的文學創作活動,而且還用大量的筆墨寫了他的家庭生活和感情生活,以及他是如何從一個保王派向共和派轉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