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解渴結束。
秦淮將蠟模塗抹上一層抗高溫材料,這類材料能夠迅速凝固,而且厚度宛如薄膜,可以將秦淮雕刻的每一個細節都拓印下來,不過,如此優秀的性能背後,亦是高昂的售價。
不過對於精益求精的手藝人來,這類材料的誘惑力是致命的,秦淮當然也不例外。
將材料均勻塗抹,待得凝固後,秦淮緩緩增加塗層,直到塗層多達二十層,確定塗層能夠承受銅水的重力後,方才停止塗抹。
放置。
令其自然凝固。
接下來,秦淮將蠟模中的蜂蠟融掉,隻剩下一具有著鷹形的空殼。
其實這就是中國古人兩千年前發明,沿用了兩千年,卻被二十世紀的米國人拿去申請專利的失蠟法。
在科學方麵:
由於失蠟法十分先進,可以將鍛造的零件或是青銅器精確到令人咋舌的地步,故而現代航空飛行器的零部件,統統都是采用失蠟法來鍛造。
在藝術雕塑方麵:
失蠟法可鑄造出形狀非常繁複精湛、美輪美奐的銅器。
不過,采用失蠟法製造銅器,需要曆經蠟塑、灌型、修胚、再造型、修整、鑄造、拋光、打磨、表麵處理等幾十道手工工序,每一個步驟都環環相扣,但凡其中一個步驟未能銜接上,就是功虧一簣前功盡棄。
所以,失蠟法鑄銅的成品率極低。
采用失蠟法鍛造銅器,需要靜靜的坐下來,對手藝人的耐心和心性也是一份極大的考驗。
而在秦淮的工作廳裏,從來沒有浮躁二字。
工作廳內的每一柄雕刻刀,每一個角落,每一張圖紙,甚至是每一粒塵埃,都寫滿了寧心靜氣,聚精會神,斂神屏息。
這就是藝術家。
藝術家的生命和品質,可以傳承給作品,也可以傳承給周圍的器具。
將融化的銅水罐用工具鉗托出來,秦淮將燒得通紅發亮的液體,微微傾側,倒入磨具中。
那炙紅的液體仿佛是被馴化的蛇,乖巧的劃出一道拋物線,從的孔洞中,以極其均勻的速度,緩緩進入磨具。
記得歐陽修有一篇《賣油翁》。
其中記述了一位技藝高超的酌油高手。
這位高手可以‘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
意思是,這位賣油翁用銅錢覆蓋在葫蘆口,用木勺舀油傾倒,油能從孔滑入,卻不沾上錢幣半點。
秦淮也是如此。
雖然預留的孔隻有一顆黃豆大,但秦淮的手臂懸浮在空中,連半分顫動都沒有。
一柱銅水,自始至終都保持著同一直徑,從孔輕輕滑入,沒有一星半點的濺出。
這一過程其實難度極高。
首先,銅液倒入的速度不能過快,欲速則不達,銅水傾倒過快,會導致模具中的銅水雜亂無章,缺少厚重感。
其次,銅液倒入的速度也不能過慢,拖泥帶水會導致模具中的銅水出現氣泡,甚至是空心區域。
傾倒銅液是一份技術活兒。
眼力、預判力、直覺、耐心缺一不可。
秦淮五官凝肅,銅液在模具中緩緩上漲,一層一層,循序有秩,在尚未完全凝固時,上方銅液的重量,配合液體的流動性與熱脹冷縮的物理特性,將下方的銅水層序壓的嚴嚴實實。
需要明的是:不同的工藝水平,製造出來的器具品質是截然不同的。
那並不是虛無縹緲的玄學,而是手藝人憑借一顆匠心,將一個又一個的不被人所注意的細節完善升華,最終堆疊出肉眼可察的質變。
好比一位女生隻有平平無奇的五官。
倘若眼睛大一點點,睫毛長一點點,鼻梁立體一點點,臉頰瘦一點點……無數細的改變,便能造就一位傾國傾城的美女。
手藝人的存在,能讓‘平平無奇’變成‘傾國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