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盛林的友情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至今已快30年。我們彼此了解,彼此欣賞,相處非常融洽快樂。一會兒是無話不談的朋友,一會兒進入編輯與作者的角色,一會兒又是兒童文學的筆友;更重要的是我們都有一個同年出生的兒子,我們都是富有愛心的媽媽。
這次盛林出新書,約我給她寫幾句話,我想也沒想就答應了,就像當年她在《杭州日報》編“兒童文學專版”一樣,隻要向我約稿,我絕對完成任務。
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盛林《洋婆婆在中國》的全部文章。她的文筆清新、自然、詼諧、輕鬆,不做作、不矯情,特別好讀。文如其人,在她精靈般的文字裏跳躍著智性的火花,生活的熱烈氣息撲麵而來,讓人時而開懷、時而感慨、時而思索。
盛林身上似乎與生俱來兩大特點:靈和靜。這個“靈”,是指她的聰慧、靈敏,她在朋友圈裏一直是個有魅力的人。到了異國他鄉,這種靈氣變成了魔力,她在外國人眼裏成了地地道道的黑發魔女。她膽大心細,喜歡運動,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和好奇。她在美國寫文章、養雞、養鴨、撿核桃、撈甲魚、吃野豬肉、吃羊肉,不亦樂乎;她會像變戲法一樣燒出一桌熱氣騰騰的中國菜;她會用神奇的筆畫出中國美女圖;會用手裏的一把胡琴演奏中國樂曲《賽馬》。雖然隻會這一支曲子,但外國的鄉親們覺得這小女子不可思議,簡直是仙女下了凡。
她的“靜”,是真正的安靜,真正的耐得住寂寞,從來都是看淡名利,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情,不張揚、不焦躁。
此番洋婆婆的中國行在這位有魔力的中國媳婦的精心安排下變得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盛林的靈和靜在生動的文字敘述裏發揮得淋漓盡致。從洋婆婆決定到中國來開始,故事一個比一個精彩,包袱一個比一個吸引人。
在朋友們看來,盛林一直是一個做什麼像什麼的人,什麼事到了她手裏很快就會如魚得水,比如做優秀的編輯記者、稱職的副刊部主任……但是讀了她睿智、靈動的文字,你一定還會覺得她是個很有思想的人。她在這本書裏所要表達的不僅僅是那種停留在表麵的諸如中西文化如何衝突碰撞、如何努力融合在一起等傳統的理念,而是另辟蹊徑,更直接更形象地把這兩種文化同時展示給讀者,非常自然。從她的文章裏我們看到的是各有特點的中西文化,它們和諧共存,創造中國媳婦與美國婆婆的美好時代和幸福生活。
讀完這本書,金發碧眼、勇敢可愛、屬龍的美麗婆婆安妮栩栩如生、立體地站在我們麵前。她為自己屬龍無比自豪,為中國人稱讚她年輕美麗而興奮;為了做漂亮衣服,她不在乎跑到人聲嘈雜、汙水橫流的菜市場;因為在中國的日子裏她每天走路、每天爬樓梯,減了肥十分開心,回美國以後把這作為經驗之談,驕傲又神氣;之前在美國道聽途說以為中國人沒有信教自由,信教都是偷偷摸摸的事,結果發現中國不但有很多教堂,而且都很大很漂亮!總之,所有的見聞都讓她興奮、驚訝……中國之行讓她初步了解到陌生的、沒有接觸過的中國文化,看到了一個與自己原來的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不知不覺中,洋婆婆不僅悄悄地改變了自己對中國的偏見,而且與中國媳婦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親密、更非同一般了。
盛林和美國婆婆的生活紀實,足以引人思考:外國人和中國人之間、中西不同文化之間可以消除隔閡,可以增進了解,友善接觸和真誠相待,將使民族歧視或政治偏見消失於無形。
在讀盛林的文章時,心情一直是愉悅的。我想,努力創造美好生活的人,生活必定也會更眷顧她、更愛她。因此,欣喜之餘我又有了新的期待,期待盛林繼續為我們講更多好聽而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