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吳玠評判張置使(3 / 3)

南宋朝廷不得不加強秦嶺大散關——黃淮一線的軍事防務,以攻為守的戰略戰術被迫變成以守為主。

南宋朝廷在西線秦嶺大散關,東線黃淮長江一線;部署了大量兵力,防止金人從西邊突破秦嶺大散關防線;由東邊突破淮河,橫越長江,威逼地處東南沿海的首都臨安。

富平之戰宋軍的潰敗,張浚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多年之後,當張浚想起富平原之戰時,還會熱血沸騰;可是,那是一場極不完美的戰鬥;戰鬥的結局是以宋軍的全麵潰敗,大量的兵丁、民夫犧牲作為慘重代價的……

張浚是宋朝當時權力最大的地方官,朝廷為了能阻擊金人的鐵蹄,基本上把川陝幾省的一切處置權都交給他。

在張浚的職權範圍內,川陝是他的獨立王國;從另外一個層麵講,張浚對川陝之地的貢獻也是不容否認的!

張浚做了川、陝、京、湖四省安撫處置使後,可以不請示皇上,直接任命官吏。

抗金勇將李彥仙死後追贈為節度使,就是張浚根據製度直接簽發的,而沒有上報朝廷。

所以很多的人說宋朝限製地方官的權力,害怕他們造反,這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

張浚在川陝經營期間,大權獨攬,也沒見他有造反的跡象,而是廢寢忘食地造福一方百姓。

所謂川陝,實際上是戰國後期秦國的土地,川陝與中原相對隔離,有潼關、三峽之險,易守難攻。

而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中國最富饒的地區之一,都曾有過“天府之國”的美譽,所以秦國占據此二處,才能並吞六國,完成統一大業。

張浚也是準備以秦國模式興複中原,富平之戰後,他到了成都,首先主持公祭諸葛亮,以表從四川中興的決心。

其次是整頓財政。張浚任命財經高手趙開為隨軍轉運使,總領四川財賦。

趙開是四川本地人,既是財經高手,又熟悉當地情況,有“一趾步而能運百貨,一咳唾而能濟三軍”的美譽。

趙開執掌財權後沒有增加稅賦,而是通過市場運作的方法,在很短時間內改善了川陝宣撫司的財政條件,尤其是非常有創意的使用了“錢引”和通貨膨脹的金融工具。

所謂錢引就是由國家發行,預支貨幣的記債式憑證,也就是現在的國債,為張浚融得了大筆資金。

有宋一朝,是經濟發展最活躍的時期,北宋的經濟已經占當時世界的四分之一;而南宋更是不可小覷,地域狹窄,財富卻比周邊幾個國家的綜合還多。

北宋時期,四川等地就有交子幣出現,吳玠征討西夏時,在渭州,就遇到大商人張甸。

而南宋的貨幣已經紙幣化,政府每年多發行一些紙幣,通過緩慢的通貨膨脹,可以隱性的增加財政收入並刺激經濟增長而不引起市場的明顯反應,現代國家無不使用這些金融工具。

張浚的財政部長趙開,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沒有直接提稅就提高了國家財力,又沒有傷害人民群眾的感情,無疑是南宋中興的一大功臣,隻可惜他是一個文臣,未曾帶領過部隊;在曆史上名氣不怎麼大。

張浚在川陝地方大搞經濟的同時,對陷入混亂的陝西軍也進行了嚴厲整飭。

在陝西軍隊和百姓心目中,威望最高的人莫過於曲端;後來又出現一個吳玠和曲端爭聲望;“老大”曲端心中就很不高興,在失去統一調度的時刻,曲端率領涇原軍多次擊敗金、夏兩軍,成為陝西軍新的精神支柱。

張浚至陝後以曲端為宣州觀察使、威武大將軍、宣撫司都統製兼知渭州,登壇拜將時,軍士歡聲雷動,可見其地位不同凡響;可就是這個曲端,卻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目中無人,最終被張浚拋棄而丟了性命!

張浚又自己帶來一個劉子羽,其父劉韐曾任河北河東宣撫副使,鎮守真定府時壯烈犧牲,劉子羽扶柩回鄉,誓與金人勢不兩立。

其後又順利平定擁立張邦昌的武將範瓊,被張浚視為奇才,推舉為興元府知府,興元路經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