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見風使舵張太監(2 / 2)

從形象上論,宮中的後妃與趙佶心中的“真品”波瀾莫二;從氣質上,卻缺少他理想中美人所有的風度和趣味,朝夕相對,趙佶對她們索然無味……

童貫又在皇上身邊叨擾了,這一次張迪能聽清他的稟告之詞:

“奴才在艮嶽內設了新景——貢雲,還請官家去賞!”

童貫畢恭畢敬地重複著這句話,說一遍,看一次趙佶的臉色。

趙佶見童貫一而再再而三,實在難能推辭,便就揮揮手道:“好吧,你在前麵帶路!”

童貫之目的終於達到,屁顛屁顛前麵帶路,張迪麻溜跟在童貫身後。

趙佶和鄭皇後、韋貴妃並轡而行,後麵簇擁著太監、宮娥。

出了葆和殿,穿過一片美人蕉叢,繞過浴碧池,跨過金鎖橋,來到一處人工壘成的山穀前。

隻見石階盤山,時隱時現,危戀絕巘之間,都用油絹張覆著。

油絹下灑了水,太陽照射其上,水滴化為蒸汽,又被油絹蓋住,不得升騰;濃濃的水汽猶如輕雲,繚繞在山石之間,時濃時淡,忽聚忽散,真有些深山大壑的氣象。

趙佶正在驚歎之間,忽聽大晟之樂徐起,清韻流溢;輕盈悠揚。

悠揚的樂曲中,一隊長袖輕袂,彩帶飄逸的仙女踏著音樂的節拍,從兩爿對峙的高崖中舞出。

趙佶知道,這些仙女不過是常伺左右的宮女,童貫為討歡心,才這樣來做。

趙佶心中正想,樂舞進入高潮處,樂聲突止,舞姬徐徐退去,隱沒在峰岩後麵。

伏在崖頂的太監將油絹一齊掀開,被鎖住的煙雲失去禁錮,一團團隨風漾去,滃然浮動於碧瓦綠樹中,蔚為奇觀。

“貢雲原來就是這樣?”趙佶對童貫說了一聲,不知是揶揄還是誇獎。

貢雲散盡,花木樹石恢複了原來的風貌,毫無新奇之處,趙佶已經興味索然地騎上馬準備返駕。

張迪慌忙上前討好,指指假山上的亭子道:“官家累了半天,何不去占熊亭歇歇!”

占熊亭建在太湖石壘成的山巒上,邊框“占熊亭”三個大字,是趙佶親筆所書,意為多生貴子。

占熊亭為求子而築,這些年,趙佶連年生子,隨了心意,便對占熊亭有種親切之感。

見張迪這麼來說,便點了點頭。幾名小太監知道皇上要登山,連忙趴在馬旁,讓皇上、後妃們墊腳下馬。

童貫見自己的“貢雲”並未給皇上帶來多少興趣,怕讓張迪占先手,親自上前開路,誰知被皇上喝住,吩咐:“你且伺候娘娘們,可莫教閃了腰!”

童貫一怔,隨即呼道:“奴才遵旨!”說完,狠狠盯了張迪一眼。

張迪不屑地冷笑一聲,導引皇上登山。到了一個險峻去處,健步縱上。回頭去看童貫和後妃,見被遠遠落在後頭,便伸手拉住趙佶往上登攀,低聲說道:“都是奴婢們不才,使官家鬱鬱不樂。這一次,奴才倒有一個絕好去處!”

“怎麼個絕好去處?”趙佶問。

張迪道:“去會一個美人兒!”

趙佶一怔,隨聲問道:“誰?”

“京城鎮安坊的名妓李師師!”張迪說罷,用眼角偷偷觀察皇上的表情。

趙佶沒有顯露出惱怒的神色,而是低聲問道:“你怎會認識李師師?”

這不啻天籟之音,使張迪仿佛騰雲駕霧,飄飄欲然,立即大喜過望,欣欣說道:“奴才未進宮前,不是在鎮安坊勾當嗎,那時候鎮安坊的老鴇是李佬,奴才和李佬有一腿。李佬去後來了個翟佬,奴才和她也有一腿。數日前奴才奉旨外出公幹,想到翟佬的情義,便順道去了一趟鎮安坊……”

趙佶聽得有趣,笑問:“寺人亦不忘情乎?可你沒了根,如何寵幸人家翟佬……”

張迪見皇上言語中有狹邪之隱,便就放開膽子說道:“瞽者不忘視,跛者不忘履。奴才雖然沒了根,可還有嘴和手呀!”

趙佶被張迪說得興趣昂然,看了他一眼,道:“好個鄰牙俐齒的張太監,用嘴和手就能代替你的根?繼續說下去……”

張迪嘿嘿一笑,道:“官家叫奴才說,奴才不得不說!”

說著,清清嗓音道:“翟佬說,蔡攸是鎮安坊的常客,蔡京得知兒子常去鎮安坊相會一個叫李師師的坊姬,老牛也想嚼口嫩草。但李師師倔強,推說身子不爽,讓蔡京吃了閉門羹,結果,還鬧出一場風波……”

說話間已經到了山頂,兩人跨進占熊亭,隻見童貫等簇擁著鄭後等,逶迤趕了上來。

後妃們攀登陡徑十分吃力,可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還是挺直身子,盡量是步子邁得莊重,看上去就像一尊尊菩薩。

趙佶把眉頭一皺,搖搖頭,輕聲而決斷地對張迪吩咐:“你打點一下,但要事事周密……”

“遵旨!”張迪說著,誌得意滿地看了一眼正在往占熊亭攀爬的童貫,見他滿頭大汗,氣喘噓噓,嘴角便顯露出一絲勝利者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