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4章:雨打芭蕉⑴(2 / 2)

翁不二含比蠕蟲厲害多了,他算得上吸血蝙蝠,見到有姿色的女人,不吸幹她的血絕不罷休。

施丹在禿驢的喝喊中將自己暴露出來,瀉進屋裏的月光映照在她身上,簡直就是一條千年難覓的美人魚。

禿驢按捺不住胸中的衝動,老雕抓小雞似地撲了過去。

施丹被翁不二含叼咬得心慌意亂,不諳世事的姑娘隻有招架的功夫,沒有反抗的力氣了!

盡管她才13歲,但13歲在宋朝已到結婚年齡,施丹強忍著來之一個不熟悉之人的襲擊,隻能默默地閉上眼睛,承受著自天而降的災禍和痛苦。

施丹在痛苦中掙紮、流淚,可伏在他身上的那座大山就是推掀不掉。

施丹沒有力氣了,隻好任憑壓在身上的大山任意蹂躪。

疾風驟雨的蹂躪和襲擊,不禁使施丹想起早年去世的母親、父親。

施丹要是有母親和父親,就不會像秋風中的一片落葉,四處飄零;就不會像風雨交夾中遊弋在大海上的一隻小船,隨時都有傾覆的可能;更不會像一直失群的孤雁,意誌消沉,整日處在憂鬱驚恐之中。

想到孤雁,施丹便想起唐朝詩人杜甫的《孤雁》詩來: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詩聖杜甫的《孤雁》寫的太絕妙啦!默吟著杜甫的《孤雁》詩,施丹便想起秋天,想起秋天裏從朗朗天空中飛向南方的雁陣。

那時候,施丹隻有七八歲,秋天的季節,總喜歡佇立在家鄉後麵的小河邊,翹首遠望從頭頂飛翔過去的雁群。

一群群大雁從北方向南飛去,依依呀呀的叫聲掠過長空,使施丹心靈震撼!

施丹著迷地目視著天空,如醉如癡,一個牧羊的老爺爺走到她跟前嘿嘿笑道:“孩子,觀看大雁哪?知道飛翔空中的大雁是什麼鳥嗎?”

施丹搖搖頭,表示自己不知道——七八歲的孩子當然不知道大雁屬於什麼鳥!

牧羊爺爺見狀,便道:“大雁是候鳥,一到秋天,就從西伯利亞啟程,向溫暖的南方飛翔;途經上萬裏路,卻是百折不撓!”

牧羊爺爺這麼說著時,就用手中的羊鞭指指天空說:“飛過我們頭頂的大雁有灰雁、鴻雁、豆雁、黑雁、雪雁、斑頭雁、白額雁、小白額雁、紅胸黑雁等許多種。由於雁的種類和繁殖地點不一樣,生活習性也有差異,所以遷徙的路線也有不同!大雁的老家在西伯利亞一帶,每年秋冬季節,它們就要成群結隊地向南遷飛,到達四川、雲南,甚至遠至緬甸、印度去越冬。第二年,又長途跋涉地飛返西伯利亞產蛋繁殖。大雁飛行時,常常排成‘人’字或斜‘一’字形。人說這是雁群紀律嚴明的表現,其實,這是大雁在長途遷飛時節省體力消耗的一種秘訣。大雁飛行時,翅膀尖端會產生一股向前流動的氣流,叫做‘尾渦’。後麵的鳥利用前麵的‘尾渦’,飛行時要省力得多。雁群飛行時所排列的隊形,正是適於對‘尾渦’氣流的利用。大雁越多,雁飛起來就越省力氣。同時,排隊飛行,還可以防禦敵害,相互照應,避免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