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具體的曆史時間因為資料的丟失而已經不可考證了。

當銀河邊緣地帶一個渺的恒星係中,第三行星上的文明生物踏足與宇宙後不久,一個令整個文明震驚的發現讓這個原本一心開拓星空的種族產生了絕望與混亂。

整個文明一直以來所依賴、生存的那顆恒星,內部活動突然超速加劇,將在一百個母星年內毀滅——不是自然熄滅,而是爆炸。

當科學家們宣布這個消息之時,幾乎所有人都以為這是個愚人節的玩笑。

而當政府方麵確認了這個消息後,玩笑迅速變成了恐慌——然後政府立刻又宣布了新的消息,文明如何在這樣的災難前幸存下來,甚至還給所有文明成員幾個逃生方式的選項。

第一個選項,成本最低,執行效率也最高,但是幸存率純粹就是在賭運氣。那就是直接在文明所在的這個恒星係內所有已殖民行星、行星進行深挖,在其內部設置庇護所,讓所有文明成員都躲在其中,等到恒星爆炸結束後再出來重建文明。

這個計劃,以當時的文明技術來,難度不算太高,雖然還不能將避難所挖到行星的地心位置,也無法令人工避難所在地心存續,但勝在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建造,隻不過能有多少機率讓裏麵的人活下來,那就另了,畢竟他們要麵對著的不是什麼行星撞擊,而是波及範圍極大的恒星爆炸,在那種情況下,行星都不知能否保存下來,更何況裏麵的避難所了。

第二個選項,就是將他們的母星,恒星係第三行星改造成一艘飛船,讓所有文明成員坐在這個母星改造而成的飛船,進行逃離。

這個計劃,純粹就是技術上很難達到了。盡管已經踏入星空,但時間尚短,想把整個行星推離原本的軌道,並自由移動,對於這個文明來,還隻是個略為不切實際的幻想。

第三個選項,成本最高,執行效率上也不是太高,甚至幸存的機率也不會比第一個選項高出多少。這個計劃,就是以人類目前尚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的星際移民技術,製造能夠帶上所有文明成員逃生的飛船,逃離這個即將毀滅的家園星係。

但是這個計劃,以這個文明目前所掌握到的太空技術,反而是最最容易達成的目標。雖然製造一大批可以運輸大量人口的星際飛船也不是那麼輕易的事,但在時間上,卻是最能趕在危機爆發之前讓更多的人口逃離家園。

最終,大多數的文明成員,選擇了第三個選項。

雖然看上去,他們還有一百年的時間可以利用,但是如果還要考慮到飛船離開後不被超新星爆發產生的各種能量追及,那麼才剛剛達到光速十分之一宇航速的這個文明,就需要提前很多年的時間離開家園星係。

逃生的欲望迫使整個文明的科研、工業機器全開,任何一個自己不想死,也不希望家人死的人都如同機器一般進行瘋狂工作。

大量的資源被消耗在了研製新型的,足夠容納更多人口的超大型飛船上。

但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又導致他們的進度一再出現拖延——在此之前,這個文明從來沒有研製過要航行幾光年甚至更遠距離的巨型飛船,所以他們需要考慮清楚,如何令每艘船上幾百上千萬的人安全渡過無盡星空抵達安全的未知世界。

諸多方案中,最為節省節省空間與資源的,自然是將需要移民的人員全部裝入冷凍艙中,由船員輪流蘇醒來操控飛船,在抵達目的後,再喚醒所有人以重建文明。

但這個方案執行的前提是,他們得有一個已經明確了目標的地點,運輸著移民們直接過去便是。但是眼下這種因為突發狀況前,這個文明以前觀測宇宙時所製定的未來跨星際移民時所定下的目標,皆在恒星爆炸影響的範圍之內,也就是,他們必須飛到比以前所勘測過的星空更遙遠的星域去,才能保存幸免。

這樣的目標是未知而不可得的。

盡管文明所擁有的冷凍艙技術在他們自己看來已經比較成熟,卻仍然無法絕對保證冷凍艙中乘客能堅持多久的時間,更何況飛船的貨艙中還要盡可能的搭載文明複興的資源、設備,一切從頭開始不代表就得從石器時代重新開始。

另一種呼聲越來越高的方案,則是製造出比初步計劃更大的飛船,在飛船內形成一個生態環境圈,讓逃難者們可以在其中生存、繁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