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孜勒蘇自治州的烏恰縣,距縣城190千米處有條名叫什克的小河,呈南北走向,河水從低窪處沿著山坡,像蛇一樣逶迤而行,最後竟爬上一個高十幾米的小山包。此河為什麼會向高處流淌呢?測繪人員專程來此勘察,證實山包確實高出上遊河麵14.8米。到目前仍沒有作出科學的解釋。

除了上述二例外,我國雲南滇池水也是倒流的。古書《水經注》中注解道:“滇者顛也”,也即顛倒而流之意。滇池水是向北流,而北側地勢比南側高。水往上流的奧秘遲早會破解的。

周期性消失的湖泊

我國廣西陽朔縣的美女峰下,有一個犀牛湖,麵積達300畝。犀牛湖湖麵澄碧,湖水甜美。人們在這裏可以洗去一天的勞累,打魚捉蟹豐富餐桌。然而,1987年8月30日,人們來到犀牛湖前時,不禁目瞪口呆。美麗的犀牛湖在一夜之間不知何去,隻留下300畝湖底淤泥。

一夜之間,幾百畝麵積的湖水哪裏去了?

據當地人講,湖水消失前的一個月,犀牛湖附近的地下曾經發出“隆隆”之聲,湖水水位比以前略有降低;在犀牛湖失蹤前大約兩周的時間裏,水深一直在2米左右,沒有變化。9月30日一夜的工夫,湖水蕩然無存。

陽朔縣誌中有犀牛湖約30年失蹤一次的記載,湖水失蹤之謎使許多人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地質學家認為,“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多是可溶性石灰岩溶蝕而成,溶湖、溶洞、溶柱、溶峰和暗河交叉密布。犀牛湖是一個典型的溶湖,老鄉聽到的“隆隆”之聲,會不會是地下溶柱被溶蝕過程中的溶岩斷裂之聲?

犀牛湖水靠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斷地補充水位,而湖水表麵蒸發,地下暗河的流淌又使水位下降。當水位下降速度大於湖水補充速度時,就有可能發生湖水失蹤現象。一些地質學家解釋說,暴雨傾盆,大水夾帶著泥沙湧入犀牛湖,流經地下暗河時,泥沙堵塞了石灰岩的溶孔,導致地下暗河斷流,湖水暴漲。雨後溶孔逐漸被水的壓力所疏通,湖水又開始了正常的水循環。這時,溶孔加快下滲速度,湖水不斷流入地下暗河,湖水補充不及時,就會發生湖水全部流失,一夜之間幹湖。可以由地下發出的“隆隆”之聲判斷,這是犀牛湖底部溶岩的斷裂、崩塌之聲,形成了大的溶洞。如果真是這樣,觸大大加速犀牛湖水流入地下暗河的速度,破壞原來的水循環,從而導致300畝2米多深的湖水全部流光。

然而,泥沙堵塞深孔與形成地下溶洞之說,都無法解釋犀牛湖為什麼大約30年就失蹤一次。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湖水周期性消失呢?

在澳大利亞的悉尼和堪培拉兩大城市之間,有一個神秘而奇特的喬治湖。它從1820年第一次失蹤至今,已經有過5次消失的曆史了,令科學家們莫名其妙。

喬治湖湖水碧波蕩漾,水光湖色招引來無數天鵝、鵜鵬和野鴨,或飛翔盤旋於湖麵之上,或覓食於湖水之中。1982年夏天,喬治湖又神秘地消失了。湖底肥沃的泥土上長滿了青草,綠油油的遮蓋了整個湖底,代替天鵝和野鴨的是一群雪白的綿羊,湖泊變成了牧場。

從1820年喬治湖第一次失蹤算起,已有170餘年的曆史了,其間有5次失蹤的記載。按照時間推算,大約30餘年喬治湖失蹤一次。

有一些湖泊的水湧現和消失往往發生在一年的某個固定時期,俄羅斯奧涅加湖附近的斯莫湖就是這樣的。在夏季剛開始時,斯莫湖水總是滿滿的,而到6月湖水則漸漸變淺,湖中露出島來,入秋時湖水完全幹涸——流入了地下。斯莫湖的東南端有一個環形的凹地——窟窿,即有名的“黑漏鬥”。夏初,滿滿的湖水總是處於不停地旋轉運動狀態,如果此時將漁網投入此處,會很快被卷成一束並被拖拽到湖中。當斯莫湖水位下降時,“黑漏鬥”即露出了黑森森的裂口,並且在裂口中還積著水,而這些水時漲時落——當地居民稱這是“黑漏鬥在呼吸。”

俄羅斯阿爾空格爾斯克州的森姆戈湖也曾多次呈現“呼吸狀”:2~3天內湖水水麵下降14米,爾後又迅速回升。彼得格勒州的一個湖則仿佛在做深呼吸,先是整整8年湖麵不斷升高,繼之3年中水麵則連續下降。至於達格斯坦的臘克達爾一霍爾高山湖泊的“呼吸”還要深沉,每隔幾年湖中湧水一次,幾個月後湖水又全部消失。這種好像是呼吸的現象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與其他地質結構有什麼聯係,有關方麵的科學家們目前還未給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