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役尊令正欲開船,隻見君山山坡後轉出一個老僧,廝趕著一隻大鳥,走近船邊高叫道:“劉太守,莫錯怪李刺史,隻問這啄蚌鳥便了。三日後便知端的。”說罷,即把啄蚌鳥捧上船來。劉太守未及詳問,那老僧化陣風,寂然不見。劉太守十分驚訝,便帶啄蚌鳥回府。

那鳥不鳴不食,終日呆立,亦不畏人。劉太守心疑,委決不下。

等到第三日,忽報有道士相訪,劉太守出廳,教請相見。敘禮畢,那道士說道:“貧道姓葉,法名靜能,結廬羅浮山修煉,兩日望見洞庭湖中怨氣衝天,妖氛敝日,貧道仗劍下山,到洞庭湖左近細察,見妖氛已遠,怨氣卻在相公內衙。”劉太守聽罷,驚喜各半,便將前日同李刺史遊君山遇虎,及後遇老僧送啄蚌鳥之事備述。葉靜能即教快取此鳥來看,劉太守傳令,須臾於內衙取至。葉靜能看時,卻是大似賓鴻的一隻鷸鳥。葉靜能忙教取水,遂捏訣念咒,望著鷸鳥了一口水,煞時毛退羽落,卻是峨冠博帶的一個李刺史。劉太守與滿堂人眾大驚失色。

葉靜能見李刺史昏迷,知道中毒,取出隨身帶來的藥餌,即教安排些安魂定魄解魔祛毒湯與李刺史吃了。李鷸似夢方覺,說:“被老虎所撲,自分必死,何期又到此處?”望著劉太守,納頭便拜道;“仁兄之恩,真是天高地厚。”劉太守連忙扶起道:“仁兄莫錯謝了人。”指著葉靜能道:“救仁兄者乃是此位法師。”便將往事細述。李鷸聽罷,反驚得四肢麻木,半晌動彈不得,葉靜能道:“妖物如此變幻不測,恐在邵州為害不小,待貧道去剿除妖物。”遂辭別李鷸等眾,取路來到邵州。打聽得李刺史已上任數日了,靜能諦察妖氣,正在刺史府中。

次日,俟李刺史出來拜客,看那刺史頭上一股黑氣,直冒到半空裏。靜能道:“原來這個刺史,便是妖怪!”靜能看路旁有塊搗衣大青石,他便密念咒語,向石頃了一口氣,把手向空書符一道,那石在地左盤右旋,忽然飛起空中,刮喇一聲,不偏不斜,正壓在假刺史頭上,連轎帶扛都壓下去。轎夫人等雖不遠咫尺,卻不曾壓傷半個。眾人發聲喊,都跑散了,不敢上前。葉靜能在人叢中走出大叫:“眾人不得害怕!”眾人看時,卻是星冠鶴氅一個羽士。靜能教眾人看石下,已非刺史,乃是百十餘圍的一個大黿。那黿修煉日久,身堅殼硬,卻是不曾壓死,尚在那裏伸頭縮尾,被三百餘斤的大石壓住黿背,眾人方敢上前。葉靜能分付眾人分投去請闔城紳士耆老,半晌齊集。靜能喝叫:“黿怪,快供實情!

”那老黿在石下伸頭探腦,掙紮不脫,口吐人言,供稱道:“老黿生在洞庭湖中,壽已千餘歲,頗能變化鳥獸等形。前因變水狗於湖濱窺探,偶吞李刺史鼻血,便能變化人形。不合化虎嚇眾,將真刺史為啄蚌,假官人是黿妖。今被擒拿,伏乞饒命。所供是實。”葉靜能聽罷,便將劍向黿當頭刺去。可憐千歲老黿,到此一場春夢。煩人將黿鋸開。分食其肉,至今黿殼尚存。

靜能將書符咒水及消毒解腥藥餌教李刺史合家調服,靜能飄然而去。邵州士紳屬官及嶽州太守將此事合詞奏聞,則天皇後降旨封葉靜能普濟靈通真人,建祠邵州。李鷸調攝病痊,馳驛上任。李刺史到毒退病痊上任之,準準的二百四十餘日,深歎拆字先生恁般靈驗,差人再到嶽州謝劉太守及訪問拆字先生。那拆字先生已是不知去向。劉太守差人到君山物色送鷸老僧並無蹤跡,惟妙寂庵中方丈左壁上水墨畫的僧像,酷似老僧。後來李刺史任滿。到君山拜謝僧像。那時劉太守已去任。李刺史自此棄家入山,訪葉靜能學道,亦成地仙,後世往往有人見之。所以這話本叫做《葉法師符石鎮妖》後人有詩稱誦葉靜能之功雲:

靜能法力冠黃冠。斬怪擒妖百姓安,

若非符石騰空起,堂上於今有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