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地之廣,無奇不有,而這樁發生在塞北古城的案子卻實屬罕見。
那是清嘉慶十四年。
這一天,紅日東升。
皇上臨朝,文武百官麵聖高呼萬歲。
禮儀完畢,值日大臣,唱喊:有事早奏,無事卷廉,退朝!
這時,兩班文武大臣中閃出一人,撲通一聲跪拜在地,高聲奏道:“臣有急事請旨!”
眾人視之,此人乃盛京將軍叢萬。
從萬訴曰:“盛京轄域塞北胡子泛起,官兵稀渺,吏治艱難。古榆知府王中仁失蹤,業已四月有餘,生不見其人,死不見其屍,民談之色變,官議之膽寒,請聖上降旨,使此案水落石出,安定官民之心!”
古榆地荒人野,匪盜猖厥,嘉慶早有所知,如今又丟了一個堂堂四品官?他聽了惱羞成怒,麵容變色道:“朕登基,戊邊平亂,對塞北之治,略有疏忽。然,四海之內,一吏一民,皆受皇恩庇護,不得無故遭秧;朝庭命官之損失,涉及吾朝之威德,何不早奏?!革職叢萬,速查王中仁下落!”
這樁載入吏誌之案,震動朝野,驚怒聖上;於是刑部通令,欽差巡視,到頭來卻是久偵未果,成了一個二百餘年的未解之謎。
這,聽起來玄,講起來複雜,要知此案的由來,則要從一件奇怪的事件開篇——
嘉慶七年秋。
一輪彎月如刀。
幾顆寒星似賊眼時隱時現。
秋風乍起,卷得地上的枯草衰葉沙沙跑。
風高放火天,夜黑殺人夜。這是風高夜黑的秋夜,一個令人毛骨悚然,離奇的案件發生的夜。
一棵粗得二人合夥摟不住的三丈多高的古榆樹上,突然烏鴉驚鳴,樹上滑下一條黑影,溜向古榆樹西北的屯子。
屯子已經沉睡。
三人成幫,十人結夥,成群結夥的人湊到一塊,便組成村屯。村屯有了交易,便謂之集鎮。這裏便是由山西、山東、河北一帶成幫結夥,挑挑來開荒斬草的流民組成的村屯,篝火演繹成炊煙,在古榆樹下升騰。茫茫草甸唯有古榆樹是頂天立地的標誌物,人們便稱自己的落腳的地方為古榆甸子。
此刻,這屯裏一座低矮的兩間大草房,斷斷續續地傳出嗽嗽聲。炕上坐著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婆,她麵前放一個泥盆,盆中插一根跳閃著火亮的麻杆兒。借著血紅色的麻杆兒火亮,她用馬尾巴毛當線,一針一針地串著紅辣椒,不時地停下手中的活,傾耳聽聽戶外有無兒子歸來的腳步聲。
吱嘎,半掩著的房門開了。
黑暗中一條黑影晃進屋來。
“媽,我!您還沒躺下呢?!”
“大傻,我的心哪,吊吊著,不是心思你碰著狼啊,就是心思你遇著強人哪!咋回來這麼晚啊?”
“我從東家那收工,就上姐姐家。姐姐病了,想媽呢。收拾收吧,咱娘倆趕夜去。”
“這三更半夜的”,老太婆有點打怵,嘴上叨咕著,心裏可急毛了,扔下手裏的辣椒串兒,一扭身,蹭到炕邊,摸到鞋,套到腳上:“走!她得的什麼病啊?白天咋不過個話?請先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