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數風流人物(2 / 2)

這期間韋建國不但豐富了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從講師、教授到博士生導師,各種頭銜接踵而至,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他的一些學術項目和課題或成功,如《外國文學與陝西當代作家》;或獲獎,如《高爾基再認識研究》。而且一些重要專著也陸續出版,使他的學術研究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代表作有《俄羅斯象征主義》和《外國文學史話》等。

而我依舊對韋建國的翻譯水平充滿敬意,這一點早在三十年前就深有感觸。當時學校有個民間文學刊物《新葉》,曾經刊載過一篇由他翻譯的高爾基的作品《人》,真正做到了“信、達、雅”,讓人過目難忘。發展到今天,他的翻譯水平已爐火純青,並不時有佳作發表,像《托爾斯泰與監獄長》和《雪橇又一次向我滑來》就是其中代表性作品。

戰化軍,大學教授,側重齊地文化和曆史人物研究,一部《管仲評傳》,為他贏得特別殊榮,是管仲研究的著名學者。

管仲即管敬仲,春秋初期政治家,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卿,尊稱“仲父”。此人足智多謀,富有遠見,在齊進行改革時,曾因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號令諸侯,不僅國力大振,還使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或許就是因為地緣使然,來自淄博的戰化軍,一開始就對包括管子在內的諸子百家情有獨鍾。進而不但後來寫出了《管仲評傳》,還與人合著《齊國人物誌》,第一次將有史可考的四百多個齊國人物彙集在一起,並對他們的生平事跡進行係統介紹和考證,成為當今研究齊國人物最完備的著作。

說實話,大學四年,我和戰化軍關係一直很好,經常是上課同路,下課同行。那時我們都喜歡朦朧詩,看到一首好詩就相互轉告,或者抄錄在筆記本上,見麵時一同分享。有時候我們也躍躍欲試,偷偷塗鴉一些支離破碎的文字,然後一字一句念給對方聽,如果得到些許誇獎的言辭,心裏就喜滋滋的,三天合不攏嘴。

事隔二十年之後,突然有一天晚上接到他的電話,說是已經買好飛新疆的機票,第二天早上到達。第二天正好是五一,選擇這個時候來疆,恰好避開如潮的人流,這家夥就像他研究的管子一樣,太聰明,也太有才了。

有朋自遠方來,自然不亦樂乎。我們幾個新疆同學,陪著他天池、南山、石河子和吐魯番一路遊覽下來,心中充滿久違的歡快和激動。其中影響最深的有兩件事:一是當他來到交河故城,置身於一片生土夯就的曆史遺跡之中,一種強烈的震撼感幾乎讓他熱淚縱橫。二是那天晚上從石河子回來的路上,由於酒精作怪,我即興發揮,把戰化軍所研究的管仲和自來水管子攪和在一起,說是管仲之所以也叫管子,就是因為最早就是製造管子出身,編得頭頭是道。這就讓隨行他的公子大惑不解,甚至後來偷偷問他:“當時齊國真的有自來水管子麼?”

當時齊國或許真的沒有自來水“管子”,但戰化軍研究管仲卻是實打實的。如今央視《百家講壇》先後推出孔子、老子和莊子,造就了一批學術明星,不知道那一天輪到管子,如果真的輪到管子,最好是戰化軍去講就好了。

而崔海正和周海波,一個著作頗豐,被譽為詞學界“實力派”學者,一個筆耕不輟,是現代文學研究的“後起之秀”。

曾任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的崔海正,專業方向是中國古代文學,重點是詞學。先後出版《宋詞研究述略》和《中國詞學研究體係建構稿》等專著,特別是對詞學界長期流行的“以詩為詞”說、“豪婉二派”說發表了獨到的見解,並且率先建構了新型的詞學研究體係,為詞學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周海波則任青島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主攻現代傳媒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試圖通過此項課題的研究,構建起中國現代文學新的價值體係和批評體係,進而建構人類的“第三種文學”形態。主要著作有《現代傳媒視野中的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和《重讀魯迅小說》等,是公認的現代文學研究重量級人物。

像周海波這樣的佼佼者,在我們那一批同學當中不乏其人。除了學術研究,還有其他領域,而且同樣由於聲名顯著,成為一代風流人物,一時傳為佳話。今後我將繼續述之於文字,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