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狂喜之後,石韋也反應了過來:“你怪不怪,今年不但蝗災不來我們青山墩這裏,我們還來了一個大大的增收啊。二畝上好的水田,居然收到了一千二百斤的稻穀。我們青山墩,真是得了上保佑的地方。”
“算了吧,我們住在青山墩這麼多年,這地方以前和其它地方,也沒有什麼不同。叫什麼上保佑的地方。”李氏撇了撇嘴:“你忘了,當時何頭兒與我們打賭。當時我們的注意力,都被蝗災給吸引了。但我好像記得,他要讓糧食增產四成,五成啊。何頭兒,真是神人。”
石韋還是有幾分不信:“有沒有這樣神?何頭兒也沒有做什麼了,他統治的地方,就自動增產了?”
“你去外麵問一問,不就知道了嗎?”李氏道:“要不,你留家裏做菜,我去外麵問問,打聽打聽,也行。”
“算了,還是我去打聽吧。”石韋連忙開溜,他做的菜可不是一般的難吃。而老嶽父以前是一個大廚,媳婦也學到了這大廚的手藝,手藝好得很。
……
石韋一邊想著,一邊走向了墩的中心地帶,那地兒大家叫做胡同口,平時有什麼事就會站在那裏去聊。才走到那裏,才發現那裏已經聊得一個熱火朝。
“什麼?你兩畝旱地收了六百斤的穀子?我今割了兩畝水田,收了一千二百斤的稻穀。”
“好像今年,我們的稻穀增收,都到達了一千二百斤。”
“哈哈,今年的收成真是太好了。家家都是豐收。”
“哈哈,我本來還以為種地多難多難,結果,我平時大部分時間都在訓練,偶爾照顧一下田地,一畝水田,也得了五百多斤的稻穀。比起我爹種一輩子還多。看來我是種田的才。”話的是四十個新兵裏麵的李宇,他哈哈的笑著道。
他來青山墩當兵之後,也被分了五畝田地,本來以為挺難的,結果簡單得很。
石韋聽到這裏,已經明白過來了,原來,不僅僅是自己家的糧食增產五成。青山墩所有種地,包括新手如李宇這種第一次種田的,都產量爆增了:“你們啊,記不記得當時何頭兒了,他不但要治蝗,還能讓糧食增產四,五成。現在看來,何頭兒到做到。”
“我也記得,何頭兒太厲害了。”
“何頭兒真是神人。”
“托何頭兒的福,我們的日子可以好過太多太多。看看附近幾個軍堡,那些軍戶的日子,可難過得很。昨,他孩子大舅,還到我這裏來借糧。”老兵張通感慨著道,他是青山墩老兵當中,相當不顯眼的一個,他也沒啥本事。
所以,經常被他住在百丈軍堡的大舅子嘲諷。
但是,今日大舅子也來他這借糧了。
這是他這麼多年,身板挺得最直的一次。
這一年,是青山墩這麼多軍戶,過得最好的一年。而且,他們看到了希望。隻要跟著何頭兒幹,一定會一年好過一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