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燕國(1 / 2)

燕國乃公國,始於大伊王朝建國之初,由大伊王朝開國之君,史稱伊始祖的正王親封。伊朝實行分封製度,分別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其中公、侯、伯直屬天子管轄,須由天子親封,其封地可稱為“國”雖受天子節製,軍事、政治卻相對獨立;子、男多為天子、諸侯籠絡國內士紳所設虛銜,雖無封地可言,卻能享受諸多貴族特權,大伊朝雖非奴隸製度,卻規定非貴族不得入學、經商與為官等,入學與為官自不必說,古今能流芳百世之人大多出於此二者;至於經商,與其他王朝不同,伊朝並不抑商,反而規定非貴族不得經商,從而使得伊朝的商業發展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因此貴族身分讓人趨之若鶩,常有人願傾其所有換一貴族頭銜而不得。

正王時,聽從上大夫衛嬰諫言,為避免天子大行封賞,到最後無地可封,致使天子雖留天下共主之名,卻行向各國乞憐之實的覆轍,對於諸侯封地的大小、以及諸侯的數量有嚴格的規定。然而,大伊建朝八百餘年來,曆代君王雖謹尊正王教誨,卻也不能有功不賞,致使群臣寒心,因此隻能做到不越正王所定上限。數百年下來,諸侯國早已多如牛毛,但公國卻並未泛濫,至今也不過區區5個,而由正王親封更是隻有當年的燕國公與晉國公兩位,兩位國公更被正王親賜天恩券,除叛國罪,其餘皆不可入罪,榮耀與大伊朝天地同存於世。

但凡事皆有正反,風險與利益共存,反之亦然。權利與榮耀總是爭鬥永遠的主題,但卻沒有人或者說家族能夠永遠的享受著權利與榮耀,隻因再偉大的人終有一死,再強大的家族也難免沒落。自有史以來,王朝更替皆循此理,國強則必有內爭,國弱則必遭外強,若是雙禍皆至,定有亡國之險,若無力挽狂瀾之壯舉,江山必危。隻可惜,古往今來,皆將此怪罪於女子,道一聲紅顏禍水、紅顏禍國便將這千古罪名洗刷得幹幹淨淨;隻可笑,世人愚昧皆信以為真;隻得可憐那些生於“囚籠”,死於蜚語的女子。

如今的大伊朝正是風雲詭秘之勢,內有諸侯爭端不休,而此時王室奪謫正處於白熱化,根本無暇他顧,就連小國被大國所吞並,也不過是派一使者過去宣旨訓斥一番便草草了事,因此惹得眾多諸侯心生不滿,王室威信跌落穀底。而外又被宿敵克羅族所虎視,原本一盤散沙的草原克羅族部落,在經過百年的戰爭後,終於被統一集權,成立了北源帝國,其占地之廣,甚至已經遠超大伊國所統領的土地。而由於北源國地處極北,幾乎有半年都被冰雪所掩蓋,物資及其匱乏,加之克羅人生性好鬥,信奉強者為尊法則,常為幾頭牛羊,一片草地出現爭鬥,甚至屠族。

對於這樣一個將掠奪視為生存法則的民族而言,對於他們富碩的好鄰居,大伊朝又豈會沒有覬覦之心呢?事實上自有史以來兩族的爭鬥就從未休止過。由於草原並不適合耕種,克羅人隻能以放牧狩獵為生,糧食衣物隻能以礦產、皮毛等物與伊人對換,但伊人忌於克羅人凶悍,多不願與之交往,而願與之來往的,又多是受利益驅使,欺克羅人無知,低收高賣。從而惹克羅人嫌惡伊人狡詐,常常將之屠殺,因此爭鬥不休,最後演變成兩族戰事。

自正王建國後,更是明令禁止互市,雖有民間黑市往來,卻遠遠不能滿足其所需,而克羅人對其本族人尚能為蠅頭小利屠殺劫掠,對伊人更是毫無仁慈可言,常幾個部落結集千餘人便敢來襲擊村寨。克羅人善騎射,來去迅捷,一見伊軍來援,立馬盾入草原。對於寬廣無邊的草原,伊國雖能聚集百萬大軍,但一分散於草原卻如滄海一粟,軍隊補給又巨大異常,常常為追擊一百餘人的部落,需要耗費一個伯國大半國力,如此疲於奔命,消耗巨大,且得不償失,伊人隻得改追為守,將國民遷移至關內,將關外土地盡數放棄。由於大伊城高牆厚,克羅人又不善於攻城,數百年來,雖多次來犯,卻也並未被攻下一池半城。

燕國封地之廣乃眾諸侯國之首,曆代燕公也被譽為群臣之首,源於伊建國之初,內亂尚未平息,根基未穩,克羅乘機南進,邊關數十城池失守,正王左右為難之際,那時還是吳國公的燕國先祖雲河自願放棄原本富饒的封地,代天子守國門,拒蠻夷於關外,正王感念其忠心,準其所請,賜封號“貞”,改封地為燕,後建露淵閣立功臣榜,燕國公居於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