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夜,大風呼嘯而至,如十級台風…
這一夜,電光閃閃發亮,如燈火通明…
這一夜,雷聲鳴鳴大作,如耳邊捶鼓…
這一夜,大雨嘩嘩不斷,如傾盆似柱…
這一夜,陳少名慢慢蘇醒,他的身體、手腳;在挪用、動彈之間感到一陣陣酸楚。
因太陽被遮,夜幕正臨,滂沱大雨;陳少名勉強伸手時,不見五指。又因剛才勉強挪動身體與動彈手腳過猛,此時隻覺全身麻痹,頭腦發暈,突來一頓劇痛,熬然暈厥過去…
……
這一天。天空似經過昨晚的洗禮,千裏放晴無遮,萬裏薄雲爭輝。天空下是高聳於齊魯丘陵之上的最高峰——泰山。
這一天。泰山半空中,各種鳥兒擊拍著雙翅,翱翔於空中嘶叫;高躍低飛,左旋右轉,似在傳情。
這一天。泰山山腰上,地下各種動物經過昨晚驚嚇,亦出來活動;疏通筋骨,結群成隊,你追我趕,似在打趣。
泰山,拔起於齊魯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勢險峻,峰巒層疊,有“一覽眾山小”與“群峰拱岱之”的高曠氣勢。
泰山,多鬆柏,綠葉搖曳,更顯其莊嚴、巍峨、蔥鬱;又多溪泉,曲徑,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起伏無定的雲霧;則使它平添了幾分神秘與深奧,猶如仙境天庭!讓人向往三分,遐思七分。
泰山,有眾小峰拱一最高峰而立,見此最高峰之顛上,站有一老道,衣角隨微風輕輕飄揚,腳褲之間成七十五度角;雙袖開闊入風,如囊盛物;手持一道物,為藜杖。金光閃閃,似稀世黃金而鑄。仰望而上,薄雲飄過,如同在那老道頭頂上走動,猶如仙人般美輪美奐。
這老道,長得與世間不同:滿頭黃發,頭紮黃色絲巾,其三縷三尺長須皆為黃色,道是怪哉!
此些特征,雖為老者所有;然正麵視之,老者卻是生得碧眼碧發童顏,光滑之臉又不失威嚴。儼然是一修得正道,返璞歸真之人。
不錯,此老道便是修得正果,為當世之人奉為北仙的黃道仙人——南華老仙。據傳南華本為隱者,借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是縹黃素朱介青首朱目所包,號《太平要術》而修成正道。為積德善,以化民願,開設‘玉虛觀’,後羽化登仙,而為世人所供奉。
南華老仙本在泰山洞頂修道,突覺今日仙氣大減,眉梢之間來回跳動。又經過昨晚自修道成仙以來罕見一役,此時心中還甚是鬱悶,難以釋懷。
南華老仙心中計較,此異象必是告訴世人,世間有要事發生的征兆,便掐手一算。算畢,結果讓自己大吃一驚。
原來南華老仙算得有人用自己的修為之書,哄騙世人,並屢屢得逞,此人便是他那無名無份的弟子——張角。
南華老仙如今依然清晰可憶,張角在數年前,來到此山采藥時。不慎失腳跌下山,昏迷不睡。幸好南華老仙正路過於此,探得張角氣息未盡失,又覺得此時二人相遇便是有緣。這修道之人剛好最重‘緣’字,南華老仙心忖:自已便是一次機緣,偶得修為之書——《太平要術》。
後南華老仙略施仙法,救得張角醒來。張角本為一落第秀才,其人心性高遠,隻是心術不正。上山采藥為人治病,實為生活所迫,無奈之舉。張角見南華老仙打扮風采俱與凡人不同,仔細觀之,此人更像凡間百姓所供奉黃道仙人南華。
張角於腦中打轉,計突從心中來。為感南華老仙救命之恩,既跪又拜,落淚哭鼻,虔誠至極。扯住南華衣角不放道:“請仙人收角為徒。”
南華乃修道之人,見此自是感慨。心忖:自個已經羽化登仙,難以再為世人積德行善,何不授與他些許道術,打救世人呢。
“此名《太平要術》,汝得之,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異心,必獲惡報。”,南華老仙告誡。
言畢,撕《太平要術》中幾頁給予張角修煉。張角見此,推之不收:“角之命乃仙人所救,日後隻願緊隨左右,還請仙人收角為徒吧。”
張角扯衣拭淚,南華老仙仍無動於衷:“非老道不想矣,乃老道收徒之緣未到,有何德何能收人為徒,收之實誤人子弟。”,遂不應角之請。
張角聞南華辭堅言決,不肯收他,便不再強求,後接受南華所撕幾頁《太平要術》,揣懷而去。
卻說張角本性慧聰,悟性也高,之後照此數幾頁《太平要術》修書,時刻領悟,晝夜修煉。幾年過後,張角悟得半成,便到處看病,施符水。果然被他施得法術的百姓,人人符到病除,加上當此平民百姓迷信成風,更有人將角奉為神人。角也不謙虛,自言是泰山一仙人弟子,並訛稱那仙人是黃道大仙,隻因南華老仙頭紮一黃巾故。
後角起兵皆紮黃巾,正是與此有關。又自稱‘大賢良師’,亦為世人所接受,此些皆後話,到時詳述。
正當南華瞑思之際,不遠處又有一道人駕祥雲飄逸而來,道人生得:潔白素衣,滿頭為銀發,頭紮銀彩布,其三縷白須長有兩尺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