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料張三豐不曾發問,宋青書反而出言安撫張三豐道:“太師父,我已立下誓言出家修道,您勿需多慮。”
宋青書與張無忌、朱元璋三人歃血為盟時各自立下的誓言武當上下早有耳聞。武當派本為道門,俞蓮舟等終生未娶也是平常。是以對宋青書出家修道一事,武當諸俠卻也並不十分傷懷,隻是一歎。唯有殷夫人終究是世俗之人,一直以來又將宋青書當是親生兒子般看待,聽他所言當即扭過頭去掩飾掉落的淚水。
坐在張三豐下首的宋遠橋此時終於開口,隻聽他森然發問:“宋青書,你修的是什麼道,奉的是哪座神?”
宋青書輕輕一笑,答道:“爹爹,這兩年我受困武當後山,坐看雲卷雲舒花開花謝。春來花露,夏時急雨,秋末霜降,入冬雪飄,自然之道變化萬千,可無論千般變化最終卻仍舊歸於上善若水任方圓,澤被萬物而不爭。爹爹問我修的是什麼道,道法自然,我意逍遙。武當後山,武當派,甚而整個天下,於我又有何分別?”
張三豐一聽宋青書所言“道法自然,我意逍遙”已是眉飛色舞,不禁拍著大腿連聲叫好。宋青書坐困武當後山兩年,非但不曾偏激怨恨,反而種下道心出世超脫。武當派後繼有人,張三豐是再無遺憾了!
跪在他身側的莫聲穀此時也忍不住當著眾人的麵輕輕地握了握宋青書的手。他沒有說話,宋青書也不再多言,他們已是心線天連,一切盡在不言中。
宋遠橋卻仍不罷休,又逼問道:“若是我永不能答應你們在一起呢?”
莫聲穀與宋青書相視一笑,齊聲道:“此事原就大逆不道,無論大哥/爹爹如何處置,我們無怨無悔。”
這句一落,便是宋遠橋也忍不住低聲一歎。這般逍遙自在、氣象萬千的人生,究竟是執著於情,還是超脫於情,已不可深究。他靜默良久,最終卻隻言道:“你二人既肩負重任馳騁天下,更當時刻警醒,不墮我武當威名!這北伐期間,如若有半句風言風語傳入我耳中,莫怪我不留情麵,以門規懲處!”宋遠橋這般所言顯然是已默認他們的關係,隻求世人不聞半點流言玷汙武當名聲,卻不再強求他們叔侄二人必得循規蹈矩不可行差踏錯。
宋青書生性聰穎,自然聽懂了他的言下之意,當下又驚又喜地叫道:“爹爹!”
宋遠橋卻隻深深地望著兒子,無奈囑咐:“青書,記著你今日之言。無論將來如何,無怨、無悔。”
宋青書不禁潸然淚下,急忙膝行上前,抱著宋遠橋的雙腿連聲泣道:“爹爹,孩兒不孝……孩兒不孝……”
宋遠橋亦是雙目泛紅,隻撫著他的背脊歎道:“癡兒,癡兒啊!”宋遠橋身為人父,又是父兼母職將宋青書拉扯長大,他待宋青書的情意無人可比。在他的心中,就憑愛子的人才武功,世間的好女子哪一個不是唾手可得?可是誰能料到,宋青書長大之後誰也不愛,獨獨鍾情於他的七叔。宋遠橋既不能為了自己痛快令愛子痛苦一生,也隻好退讓一步讓宋青書心滿意足。
莫聲穀與宋青書分別兩年,非但不曾自暴自棄移情別戀,反而各自珍重努力幹下大事,武當諸俠早已心軟暗中默認。如今眼見宋遠橋也終於不再過問,眾人皆是鬆了口氣,當下七嘴八舌地勸說宋遠橋兒孫自有兒孫福。
宋遠橋卻隻苦笑著擺擺手,低聲歎道:“是我寵壞了他……但願他母親九泉之下不會怨我……”
張三豐聞言也笑道:“遠橋,順應天時從心所欲,這才是道!”
宋遠橋微微一怔,思及張三豐這把年紀還要為自己操心,不由赧然道:“徒兒愚鈍,教師父費心了。”
張三豐卻撫須笑道:“你並非愚鈍,而是執著。好在你心性淳厚,為人執著方成大器。”這兩年來張三豐最為擔心的便是宋遠橋會因莫聲穀與宋青書之間的情/事做下決絕之舉,如今眼見宋遠橋終究豁達放下,他心中大石落地,便提起了早已存在心中的打算。“為師老邁年高精力不濟,也該享享清福啦!今日起,這武當掌門之位由遠橋接任,爾等可有異議?”
宋遠橋聞言一驚,正欲拒絕,武當諸俠卻已同聲笑道:“恭喜大哥!”
宋遠橋接任武當掌門的消息很快便傳遍了武當上下,武當弟子們都來給新掌門恭賀,莫聲穀與宋青書二人卻是去了武當後山散步。兩人剛行到太子坡,便見著今年太子坡上的瀑布已然成形,水聲隆隆猶如銀河泄落。宋青書凝神望了一陣,忽然笑道:“七叔,那時我便在這太子坡下練劍……”那時宋青書不過十三歲,在真武大殿上與宋遠橋的一番比試顯露出對劍法的天賦。宋遠橋心知嚴師出高徒,他唯恐自己心軟耽擱了兒子的天分,便將宋青書托付給了莫聲穀。莫聲穀初為人師,教的又是大哥的親子,對宋青書的要求高地令人發指。
莫聲穀聞言長歎一聲,感慨萬千地回道:“一晃這麼多年!”兩人靜默著互望一會,忽而又是一笑。隻聽莫聲穀續道:“此次出兵,青書你如何打算?”
“如今山東局勢未穩,我意率武當義軍掃蕩元軍殘餘,然後徐圖滄州……”兩人牽著手漸行漸遠,聲音逐漸悄不可聞。
宋青書給了唐劍麟兩個月的時間準備糧草輜重,然而僅僅隻在一個月之後,中原五大派便已同上武當,名為恭賀宋遠橋繼任武當掌門,實則向宋青書恭賀南四湖一戰勝了張無忌,為中原武林揚眉吐氣,又七嘴八舌地提及要宋青書繼任武林盟主統領群豪。宋青書早知這所謂武林盟主不過是個名頭,他出世自在,不願擔這虛名,便以年幼識淺又兼北伐重任分/身乏術為由推拒了去。哪知他這般謙退反而更得武林群豪青眼,當下便有不少武功佼佼的英雄豪傑自願加入武當義軍,聽宋青書驅策抗元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