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涉及到的宋代皇帝(1 / 1)

宋太祖

宋太祖(927—976)即趙匡胤。宋朝創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出生於河南洛陽。原為後周殿前都點檢。建隆元年(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後周政權,稱帝於開封,建宋朝,史稱北宋。自建隆三年(963年)起采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攻滅荊南等南方割據政權,且在北方要地駐兵防守。又以杯酒釋兵權等策,削奪禁軍宿將及藩鎮兵權。改革官製,以文臣出任州縣長官。中央增設副相(參知政事),又使樞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財,以分相權。在位時加強中央集權,結束了藩鎮割據局麵,但其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方針,對宋代的“積貧積弱”有較大影響。

宋太宗

宋太宗(939—997)北宋皇帝(976—997)。名趙炅。太祖弟,初名匡義,後改光義,即位後,改名炅。他曾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為帝。繼承太祖各個擊破割據政權的方針,迫吳越王獻土歸降,又親征滅北漢,試圖收複幽雲十六州。但在兩次對遼征戰失敗後,采取消極防守的方針。對內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科舉取士製度,建崇文院編《太平禦覽》等。他注重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統治晚期剝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順起義。他背棄了“金匱之盟”,費其弟光美為庶人後殺掉,又費其長子楚王元左為百姓。997年,病逝於汴京萬授殿,終年五十九歲。

宋真宗

宋真宗(968—1022)北宋皇帝(997—1022)。名趙恒,原名趙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壽王。後立為太子。統治前期的鹹平、景德年間因勤於政事,經濟發展,號稱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進犯澶州,真宗親征,澶淵之役訂城下之盟,開創納歲幣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質換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後期任用王欽若大興祥瑞,東封泰山,西祀汾陽,又廣建佛寺道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激化。1022年病逝於忭京宮中延慶殿,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葬於永定陵。

宋仁宗

宋仁宗(1010—1063)北宋皇帝(1022—1063)。名趙禎,原名受益。真宗子。其即位時隻有十三歲,由章獻太後垂簾聽政,十餘年後親政,他的統治開始較為節儉。但對西夏戰爭屢敗,被迫以“歲賜”銀、絹、茶妥協,對遼也以增納歲幣求和。土地兼並及冗宮、冗兵、冗費現象日益嚴重,雖起用範仲淹等進行改革,但結果失敗。但總的來說,仁宗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1063年,仁宗病逝於宮中福寧殿,終年五十四歲。據《宋史》載,其母李氏生仁宗後,被劉德妃竊為己子,仁宗即位後,仍認劉後為生母,李氏臨死也沒敢母子相認。劉後死後,仁宗才知道內情,追封李氏為皇太後。後人根據這段曆史編寫了《狸貓換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