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後周顯德七年正月,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鑒於一些將領、節度使可能擁兵自重而影響皇權,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使兵、將分離,保證了統治權的集中,但是同時削弱了軍隊戰鬥力。976年10月,趙匡胤之弟趙光義在斧聲燭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979年,消滅北漢,中國大部分被統一。
先帝薨,劉氏輔佐新帝登基,新帝趙禎年幼,劉皇後垂簾聽政但到底是後宮婦人,加之朝中老臣死諫:後宮不得幹政。但劉皇後專橫跋扈,又有部分人認為新帝太過年幼,實無能力處理朝政,於是朝中分崩離析。與此同時,遼國、西夏、吐蕃皇室虎視眈眈,邊境小國也是蠢蠢欲動,在這些財狼虎豹麵前宋似乎是他們的盤中餐,時不時便騷擾邊境,一時間百姓惶恐不安,新帝年幼,外族侵犯,正是內憂外患之時,豈料新帝趙禎下旨,任命狄老將軍的嫡孫——狄青,為兵馬大元帥,率領十萬大軍肅清邊界。
聖旨一下群臣震驚,皆道皇帝年幼不知輕重,竟讓十五歲的小兒帶兵抗敵,群臣進諫欲以阻止,哪知趙禎溫溫一笑:“既然諸位認為狄青不可勝任,那可有好的人選?”
當時,狄青也是小有名氣,滿朝武臣已然不是他的對手,論文采,韓琦也隻是望其項背,論武功,更是沒有對手。朝臣不做聲了,趙禎依舊溫和的笑,道:“如若不然,不知哪位卿家願領兵出征?”大臣們寒蟬若驚,無一人上前,就在此時王毅側一步屈身道:“狄青的性子還是太浮躁,怕是擔不起這重擔,皇上若是不嫌棄,老臣願拚這老命為皇上一戰!”
趙禎望著頭發花白的王老將軍不語,良久趙禎起身緩步來到王毅麵前,伸手攙扶起他,王毅受寵若驚的看著趙禎,就聽趙禎緩緩說道:“如今將軍上了年紀,年輕人也是該鍛煉鍛煉了。”不等眾人反應過來,趙禎已返回站在龍椅前,一字一字的道:“傳朕旨意,五日後狄青領軍出征,肅清邊境。”
口氣不容質疑,王毅眼眶微紅,看著外表羸弱的新帝,但他感覺得到那骨子裏的堅韌,他有預感這場仗大宋會贏!簾後的劉皇後愣愣的望著兒子的背影,一時呆了,當趙禎回過頭隔著珠簾看向她時,劉後回過神來,緩緩閉上眼睛,從這一刻她意識到,眼前的少年不僅僅是她的兒子,還是一個帝王。
乾興七月十五日,狄青領兵出征,皇帝不顧群臣意願,堅持命年僅十五歲的狄青為十萬兵馬大元帥。外族本以為大宋已是強攻末弩,竟派一黃口小兒叫陣,哪知……乾興八月三日,西夏大營降下天火,當時風勢使得西夏陷入火海之中,聯營數百裏,一片火海。據報,大火連燒三日,除西夏大部分將領和為數不多的士兵存活,其他人皆葬身火海。
同年八月二十三日,大遼狼王李元昊在滿月峽敗北,下屬找到他時半個身子早被生生的凍在半尺深的河水中,隻剩下一口氣在。
狄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穀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
每每百裏加急戰捷,朝野上下皆是歡欣鼓舞……兩年後,遼國、西夏、吐蕃三國相繼言和。
又兩年,外敵不擾,邊境肅清。一紙詔書,狄青被召回京師,已無外敵,皇帝欲留狄青安樂於開封,賜封狄王,豈料狄老將軍一句:“豎子不懂朝中禮數,還請皇上放任他去邊境,天高地闊,也免得留下衝撞了皇上。”
眾人以為皇上會挽留,哪知皇上依舊溫溫一笑:“狄青自由慣了,那便隨他吧,隻是狄公年事已高,又是病患纏身不便隨狄王長途跋涉,便留於京師也免了朕和狄王擔心。”狄老太爺爽朗一笑,幽幽的看著溫潤如玉的皇帝道:“也好,也免得皇上日夜,擔心。”趙禎恭敬的向狄公行一禮:“如此便多謝狄公。”
翌日,皇帝突然下旨,狄青擇日返還邊疆,無召不得回京。一旨下,群臣唏噓不已,皇上雖然沒有明說,但都心知肚明,皇上此舉怕是對狄青心存猜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