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預審員筆記》,是在《八小時以外》編輯部熱情而具體的幫助下完成的。每一篇都滲透了編輯同誌的心血。當篇目排定之後,編輯部的同誌囑我寫一篇“前言之類”的話,放在書首。我答應得很痛快。可一提起筆來,才感到實在艱難寫得好。
因為,我的話已經寫得太多了。
內文中每一篇筆記的篇首,都有我的話!
我曾經在雲南生活過十年。那裏有一句俗話,叫做“話多不甜,膠多不粘”。我讚賞這句俗話。依照它的精神,我隻說幾句必須要說的話,而留下更多的話讓讀者自己去說!
我必須要說的是,收集在本書中的每一篇筆記所涉及的案件,都是發生在生活中的真實事情,絕不是寫書人的杜撰!不過,為了保護應該被保護者的利益,也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對其中真實的人名和具體的地名,我都做了修改,對某些不適合公之於眾的情節,也做了必要的刪節。
當我點完最後一個句號,把這些筆記交給縞輯部的時候,我鬆了一口氣,象還清一筆欠債。
但是,我的心,卻是沉重的。
我仿佛又聽見受害者淒慘的呼叫,我仿佛又看到害人者悔恨的淚水。
我想,由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件所釀成的悲劇,已經垂下了大幕--
受害者得到了應有的安置。害人者受到了法律的製裁;我因此而寫成的筆記,也就要排成鉛字印或書。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
這樣的悲劇,依舊在演出,一幕又一幕!
這樣的筆記,依舊要人寫,一篇又一篇!
就象一支歌裏所唱道的那樣:
一次,再一次,永遠,總是,同樣的故事演了再演,一次又一次,永遠,總是,同樣的叮嚀勸了又勸。
就是這樣一遍接一遍,總有一天,我們會把所有的欄幹拍遍。
隻不知道,那究竟要等到,哪一年?
哪一月?
那究竟要等到哪一天?
多麼沉痛!
令人心碎!
我不希望這樣的悲劇演了再演!
我不希望這樣的筆記寫了再寫!
讓我們大家都記住這些血的教訓,學法守法,使生活中的悲劇少些,再少些!這就是我所以要寫這本書的目的!
對我來說,這樣的筆記,是第一本,但願也是最後一本!
作者
於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