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說了,農民是最無奈的,他們不可能憑著‘農民’這兩個字就獲得益處或傲然,’’小淖很不客氣地說,
“世上沒有好與壞之分,任何的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優點和缺點,隻要發揮了自身的優點,盡力地去解決缺點,生活才會真的稱心如意,一帆風順,怨天尢人隻會更加的加深失落和痛苦,在無法逃離的泥潭裏越陷越深,自歎自艾.苦渡歲月,’’小圖在說,
“依著你的口氣,農民兄弟們也一樣的有發奮和成功的希望,也一樣的可以出人頭地,高高在上,’’小淖試探,
“一定’’小圖肯定,“倒願聽聽你的高見,’’小淖來了興趣,“農民兄弟有著一份穩定的基礎,那就是田地,這是任何的行業都是無法比試的,至少,在任何時刻,他們都不會麵臨太大的威脅,而工商業卻不同,工人會麵臨失業,商人則是會有更多困境,比如經營不善,周轉不靈,都可能麵臨破產,如此一來,他們連藏身之地都沒有了,這麼兩相比較,農民兄弟雖沒有什麼大發展,卻也不會有大慘劇,這是穩,,不會有大起大落的風波.’’小圖分析,
“有些道理.’’小淖讚同,“其實,在現實之中,農民兄弟所麵臨的最大難題,不是外界的幹擾,而是他們自身之上的缺陷,’’小圖又說,“啊?...’’小淖不解,
“農民兄弟的最大不足,一是偏避,二是愚昧,三是知識上的貧乏,’’小圖在分析,
“一是偏避,這裏所指的是地理上的不方便,農民兄弟大多都是居住在農村或山區,那裏交通不便,生活閉塞,很難與外界聯係,特別是與一些城市或人口集中的地方,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易,雖然,他們也產生了很多富餘的家產品,可是就是無法打開銷路,如此一來,隻能積壓著無法往外,而這樣的結果,往往又會帶來更嚴峻的事實,一是產品會不斷遭到削價,雖是豐收年,卻往往是落得個幸酸淚,有的甚至是因為積壓了太久,從而發莓發爛最後不得不丟棄,勞動的成果,汗水的付出,在得不到撫慰裏,往往是會產生出消極和悲觀的情緒,久而久之,積極性也就消失了,而積極性的消失就等同於懶惰,’’小淖接過話茬,開始解釋,
“二是愚昧,思想上開放首先得有個開放的環境,溝通和交流需要軌道,而山區的閉塞,文化基礎的薄弱,這一樣也閉塞了他們接受新事物的程度,在很大的程度之上,他們都還願意並堅持保持著老一套,形成委根深蒂固習慣,多年不更改,他們如此固執,外麵的新事物也就很難湧入,接納需要有過程,可是對於他們而言,這個過程漫長得就如長夜,雖然,他們自己也明明很清楚地知道,推廣的一個新的品種可能不錯,可是他們卻寧可少收成,也不願嚐試,沒有勇氣去試驗新的經驗和收獲,他們的老行業是耕田,他們就決不會去嚐試種菜或種果,又或是其它的一些優良品種,是愚昧讓他們錯過了營造財富的機會,’’小圖在說
“還有知道呢?是怎麼一回事?’’小淖急不可捺,著急著提醒,
“現今我們的農民兄弟最缺乏的,不是錢財,而是知識,錢財可以通過勤勞創造,而知識卻是無所可學,無所可取,沒有知識就等同於了瞎子,在朗朗的白日也一樣看不到希望,知識可以創造財富,而財富卻不能豐富知識,在一代又一代的農民意識裏,耕田種地都是汗水活,,是手足活,是並不需要太多知識的,隻要知道季節,知道春耕秋收,知道四季的變換就可以了,因此,現在的農民兄弟都是很缺乏知識的,他們的父輩也是,甚至連他們的祖祖輩輩都一樣,與知識幾乎絕緣,並且一代代地傳下去,祖父認為耕種不需要大多知識,因此,爺爺是個文盲,爺爺認為知識不需要多,隻要夠用就可以了,因此,爸爸是個鬥大的字也不識一簍的帶眼的瞎子,而父親在實際的勞作過程中,發現了耕種這老套式可以不必需要太多的知識,因此,他也是將兒子的求知欲禁閉了,以此來減輕自己身上的擔子,因為在現實之中,學雜費等都是一筆不少的錢財,對普通人而言,這是重擔,累計下來,雖不是天文數字,卻也是大得了驚人,’’小圖在說,用自己的點滴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