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輾轉聽說了秦秀梅的死以及死因後,清露給的評語是:笨死的!
是的,一個十七歲的健壯的婦人,怎麼就能餓死呢?幹些漿洗搬運這些沒任何技術含量的活兒,都能活下去。怎麼就非得去做那種下|賤的職業呢?不是笨死的,又是什麼?!
清露想了想,或許,還有懶吧!
這些都是後話。
現在的清露見成功地打發走了秦秀娥,心情還是不錯的,熱情地招呼大家進暖棚聽戲。
山上今年搭的這個暖棚,可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就連清露,在沒親眼見到時,都沒想過這棚子能搭得這麼好,它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大,一個是暖。
它有多大呢?簡單說來就是占了前院五分之四的麵積,若是站滿了的話,幾千人也站得下,若是坐著,上千人也很寬鬆。
之所以這麼大,是為了利用東西兩側的廂房,和坐北朝南的正房當山牆。
可就算有這三麵牆,因為長寬太遠,當中還是打了很多的木柱,這些木柱由一根根的原木充當,下麵是三角形的架子,上麵則是捆紮的同樣的由原木製成的橫梁。
當清露看到這些梁架時,一下子就想到了現代建築工地上的腳手架。
也就是清露的家底,若不然,想要一下子找這麼多的木材,根本就不是普通人家或是一個小山村能夠做到的。
這樣的梁架上鋪上兩層厚厚的毛氈,再把最後一麵兒,用毛氈連綴成厚實的簾子垂下來,就成了個大大的棚子。
現在,做為山牆的三麵房屋統統窗門大開,一股股的熱氣,正從整日整夜炭火不熄的屋子裏湧出來。
要知道,這些屋子的地麵,就相當於現代的地熱和這個朝代的大炕了,這麼多這麼大的炕一起取暖,又怎麼不會不暖和呢?
這還不算,棚子當中,還有好幾十個燒了蜂窩炭的小爐,裏麵加足了兩大塊兒的蜂窩炭,兩個時辰內是無需人照顧的,也成了很重要的熱源。
其實這棚子看著奢華無比,實際上並沒花太多的銀子:木梁和毛氈拆下來照樣可以做旁的用,人工是都是村裏人白出力的,就算是蜂窩炭是純粹的消耗品吧,偏生人家清露這蜂窩炭價格便宜得都不好意思說。
清露剛一轉身,就聽到一聲裝模做樣地咳嗽聲,讓清露的腳步一頓。
這是秦懷仁發出來的,其實清露方才就看到秦懷仁了,連跟在他身後的於氏都看到了,但那時秦秀梅還鬧,秦懷仁為了避嫌,恨不得整個人直接縮進雪堆中去。
現在秦秀梅走了,秦懷仁就沒事兒人似的跳了出來。
清露聽見這聲咳嗽後,心裏猶豫著,到底是回頭呢,還是不回頭呢?
若是回頭的話,這秦懷仁也太拿大了些,清露想向他示好、想讓他聽話是沒錯的,但一旦過了那個度,好事兒就會變成壞事兒。
若是不回頭的話,秦懷仁萬一拉不下麵子溜走了,那清露準備的最後一份年禮可就送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