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稱帝篡位(4)(2 / 2)

可惜,上天沒再給劉裕留出更多的時間。

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三月,登上皇位才一年零九個月的劉裕得了重病,臥床不起。周圍的人都預感到一個時代即將離去,於是,中央幾位最高級官員都加了班,進入宮中不再回家,隨時侍候在劉裕左右,以備不時之需。

他們是:劉裕的二弟長沙王劉道憐、劉裕的老同鄉兼老部下司空徐羨之、為劉裕篡位立下汗馬功勞的尚書仆射傅亮、足智多謀且頗具野心的領軍將軍謝晦以及身經百戰的老將護軍將軍檀道濟。

見劉裕病情惡化,文武百官請求舉行祭祀大典,向神靈為皇帝祈壽,但劉裕對鬼神之說並不太感冒,下旨不準,隻命侍中謝方明前往皇家祖廟,向劉氏的列祖列宗祭告自己的病情。

在病榻上劉裕又熬了兩個月,身體終於再也支撐不住了,五月,他寫下遺詔:自己死後,由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四大臣輔佐幼主,處理政務,並聲明,後世如果遇上繼位的君主年幼,政事也一律委托宰相,皇太後不得臨朝!

在寫下這份體現出君賢臣忠的良好氣氛的遺詔後,深知政壇風高水惡的劉裕悄悄將太子劉義符叫到跟前,對這個即將承擔天下大任的兒子,說了一段與正式文件精神大相徑庭的貼心話:“檀道濟通曉將帥謀略,卻沒什麼大的野心,不像他的兄長檀韶那樣難以駕馭。對徐羨之和傅亮這兩個人你也可以放心。隻有謝晦,他曾多次隨我出征,精通各種機變謀略,城府極深,將來如果發生什麼變故,那源頭肯定出自這個人,所以等時局稍稍穩定,你最好把他外放到會稽或者江州。”

後來發生的事證明,劉裕對未來的預測還是過於樂觀了,更糟的是,他沒有看清楚他的囑托對象是個什麼人。

劉義符生於晉義熙二年(公元406年),那時桓玄已死,劉裕已經成為晉朝的頭號實權人物,他一出生就作為國家首長的長子,貴二代,在人人恭維的順境中長大,從沒受過一點兒磨煉,唯一的興趣愛好就是玩,玩得昏天黑地,人盡皆知。

因此在不久前,謝晦就曾告誡過劉裕,企圖廢掉他的太子之位:“陛下年事已高,如要將基業傳之萬世,則至尊的帝位,不能傳給不稱職的人。”聽謝晦這麼一說,連劉裕都有心用劉義真來頂替他,隻是因為謝晦也看不上劉義真,這才讓劉義符涉險過關,得以繼位。

現在,劉裕突然對劉義符說這麼一番話,就像給一個頑皮的小學生講授高深的大學課程,隻精通遊戲而完全不懂政治的劉大世子固然可以煞有介事地點點頭,但要他真正理解並實行,就太有點兒勉為其難了。

不知道一生精明的劉裕是否能夠想到這一點,但即使想到,他也來不及做更多的布置了,因為他不管戰勝過多少敵人,隻有死亡是絕對無法戰勝的。永初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公元422年6月26日),曾威震天下的南朝第一雄主劉裕,病逝於建康宮西殿,終年五十九歲,太子劉義符繼位,是為宋少帝。

戎馬倥傯了大半輩子的劉裕,終於不得不結束了他可稱輝煌,但又不無遺憾的一生,拋下百戰得來的半壁江山和一個不太讓人放心的繼承人,撒手人寰。今後的世界,不管會變得更好或是變得更糟,都已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了。

七月,眾臣給大行皇帝劉裕上廟號為高祖,諡武皇帝。劉裕的遺體被安葬於蔣山初寧陵,具體位置在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麒麟門外的麒麟鋪。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不管你生前如何榮光,誰也無法阻擋身後的淒涼。五十七年後,劉宋王朝滅亡,劉裕的子孫們大部分沒能躲過反複的殺戮,活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墓。初寧陵變成了無人關心的前朝棄物,此後多次被盜掘和破壞,最終麵目全非。

又是很多年過去,在初寧陵西麵的鍾山上,先後建成了宏偉的明孝陵與中山陵,相較之下,幾乎已被夷為平地的初寧陵,漸漸被人們淡忘,僅有陵前神道旁兩座無言的石雕,默默承受著千年的世事滄桑與雨打風吹,繼續守候著英雄的長眠之地,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