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七十一章 曆史性抉擇(2 / 2)

這一詔敕表明景泰帝痛定思痛,決意將“民惟邦本”的理念付諸行動,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然而,景泰帝的權力基礎十分脆弱,隻有守住北京,他才能坐穩帝位,若能進而使得大明中興,則會文治武功,青史留名。反之,若京城不保,被迫南渡,他的下場恐怕會狼狽不堪。

說到底,景泰帝是臨危受命,接手的是一個爛得不能再爛了的攤子,沒有與社稷共存亡的誌向,他是絕對不敢接盤的。從這層意義上講,當初的再三辭讓透露出了他內心的焦慮感,並非全是作秀。

恰在這個時候,朝中源自土木堡兵敗的義憤與激情漸漸散去,各類雜音相繼傳來。不少老臣向景泰帝施壓,逼他與瓦剌人媾和,還有人出言尖銳,逼他設法迎回上皇的聖駕。

他在用人上也受到了某些人的抵製。內閣首輔曹鼐捐軀,馬愉早已病故,陳循推薦商輅、彭時入閣,充實閣僚,但身為正統十二年新科狀元、接受過正統皇帝禮待的彭時公然抗旨,不願入閣。

而北境一片亂象,到處都是腥風血雨,邊軍隻能躲在城堡內閉城自保,無數邊民正遭受著瓦剌鐵騎的蹂躪,景泰帝為此憂心如焚。僅在山西一地,大量邊民逃入山中避難,但韃賊四處搜山,殺害邊民數十萬,搶走牛羊騾馬數十萬頭。

麵對殘酷的現實,景泰帝須做出曆史性的抉擇,為此,他傳來於謙與朱祁銘,就內亂與外患孰輕孰重、孰急孰緩給出最後的決斷。

在朱祁銘看來,有於謙在場,自己隻須做個聽眾即可。

果然,於謙不負所望,對時局做出了清晰的判斷:“啟稟陛下,如今府庫空虛,平定內亂與抵禦外侮難以兼顧。也先狼子野心,欲壑難填,大明萬不可對他心存幻想。而江南叛民其行當誅,其情堪憫,當初朝廷定下剿撫並舉、以撫為主的策略,但有司不得其法,一味用強,致使內亂愈演愈烈,望陛下明鑒,而今安撫叛民還來得及。”

“朕正有此意!”景泰帝興奮地站了起來,“傳朕敕諭:‘朕體上天好生之心,一視同仁,無間遐邇。乃者福建、浙江、湖廣、廣東、貴州等處頑民反叛,劫掠鄉村,為盜不已,究其所由,皆因有司不能撫治所致。朕即位之初,已嚐大赦天下,尚慮謀反大逆赦所不原者,無由自新,官兵累歲誅殺,非朕體天好生之意,茲特頒恩,自詔書到日,凡常赦所不原者,不分首從,鹹赦除之,悉令複業······”

本來,叛逆罪不在新君登極時的“大赦”之列,但景泰帝仁心大發,破例施恩,不分首從,隻要叛民願意接受安撫,一律既往不咎。

這道恩旨對時局的影響具有重大意義,清晰地表明了景泰帝的治國理念,那便是“對內懷柔,對外用強”!

事後證明,對叛民破例施恩,效果極佳,不出倆月,浙閩一帶的內亂便日漸式微,遠征的京軍得以脫身回京,大明得以集中力量對付瓦剌這隻喂不飽的野心狼。

當然,這是後話。此時的朱祁銘心中有分釋然,告退後,就想如約赴東安門外見那些勳戚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