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我要把歐洲人趕出印度洋(1 / 3)

聯軍一敗再敗的消息傳遍世界各個角落,多個非洲國家脫離歐洲人的殖民統治而獨立的消息也刺激了英屬印度大陸上的各族人民。而“誅凶”行動造成的後續反應就是在整個英屬印度大陸上引發了猛烈的革命運動。9月初,英屬印度大陸上的近百個獨立土邦先後宣布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也加入了轟轟烈烈的反殖民統治運動,各地紛紛爆發武裝起義,戰火迅速燃遍整個印度大陸!這個最為英國看重的殖民地的動亂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坐視的。因此,上述行動立即遭致駐印英軍的血腥鎮壓。由此,國防軍就獲得了進兵英屬印度大陸的“合理”借口。

9月中旬,早就枕戈待旦的國防軍陸軍分別從新疆、西藏和緬甸等地突入英屬印度大陸,對駐印英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這部分國防軍由兩個裝甲機械化集團軍組成,屬於國防軍陸軍中最具威力的重型裝甲部隊,官兵總數8萬人,超過駐印英軍總人數。

國防軍盡管得到了大多數印度大陸民眾的支持,但畢竟是出國作戰,想象到的和想象不到的困難很多。而且,英國已經統治印度大陸3百多年,還是有一定民眾基礎的,同情、幫助、追隨他們的印度籍民眾仍有不少,與國防軍為敵的不僅僅是駐印英軍而且還有為數不少的印度籍士兵。因此,激烈的戰鬥仍時有發生。至10月初,在兵力規模、武器性能、官兵素質等方麵均占盡優勢的國防軍才占領英屬印度大陸上的主要城市如加爾各答、孟買等,殲滅和俘虜了近10萬名英軍和支持英軍的印度籍士兵,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英屬印度大陸上的英軍被全殲後,英國的殖民統治隨之終結,但印度大陸並未迎來和平,更殘酷、血腥的內戰緊接著便爆發了。這是康凡意料之中的事。印度大陸上的大小邦國多達數百個,宗教信仰和民族傳統各異,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不可調和的民族矛盾,而英國殖民者為了鞏固自身統治,進一步加深了各邦國之間的矛盾,以好漁翁得利、分而治之。縱觀曆史,印度大陸從來就沒有憑借自身的力量真正的統一過,其所創造的文明可以說都是外來文明在這塊大陸上的再次綻放。因此,這塊大陸也就沒有能夠形成統一的文化基礎,注定永遠都會是一盤散沙。英國人對印度大陸各族人民的殖民統治造就了一個形式上統一的印度,但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印度大陸各族人民,而隻是在印度大陸原本就光怪陸離的各樣文明上又增添了一個更為遙遠、長期的霸權影響而已。英國人憑借自身強大的實力將印度大陸硬擠在了一起,純粹是在自掘墳墓!盡管其在統治後期已經意識到分而治之的有效性,可還是做得不夠徹底——這可以理解為是其為了自身利益也就是想長期占據印度大陸而考慮的。但康凡卻並沒有占據印度大陸的意圖,僅僅隻是想加以利用,為夯實中國的防禦部署服務。而要想利用好這塊大陸(也僅僅是一塊大陸,並不能稱之為國家)也隻能繼續並且必須更徹底的采用英國人分而治之的辦法了。因此,康凡給予曾經幫助和支持過國防軍的多個邦國以大力扶持,將廣達4百多萬平方公裏的印度大陸依照宗教信仰和種族傳統以及曆史習慣等劃分成了11塊,成立了11個忠於中國的邦國,迅速抽身而退,將印度大陸的混亂局麵甩給了這11個邦國。當然,這11個邦國都成為了中國宗藩體係中的新成員。而國防軍隻在與印度大陸一水相隔的錫蘭島西南海岸建立了一個大型軍事基地,做為又一個西華島基地到馬薩瓦基地的中轉站。

錫蘭島陸地總麵積6萬5千多平方公裏,位於印度大陸南端外海,就像是印度大陸滴下的一顆淚珠,與印度大陸隻隔著一條海峽。島上最大的城市也是最大的海港——科倫坡是歐洲與亞洲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素有“東方十字路口”之稱。16世紀後,該島先後被葡萄牙和荷蘭人統治,18世紀末期又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而在國防軍趕走英國人後,該島的兩個主要土著民族——僧伽羅族和泰米爾族爆發內戰,爭奪對錫蘭島的統治權。曆史上,僧伽羅族曾經在錫蘭島上建立過僧伽羅王國,泰米爾族曾經建立過泰米爾王國,兩國之間戰爭不斷,但雙方誰也沒有能力消滅對方,直到英國人占領錫蘭島後,兩個王國先後滅亡,兩個民族才不得不共同接受英國人的奴役。而中國介入進來後,將兩個民族的領地範圍按照傳統習慣線強行固定了下來,使錫蘭島最終分為兩個獨立的國家——僧伽羅王國和泰米爾王國,終於迎來了和平,也使國防軍獲得了一個良好的駐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