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2年9月開始,陸航1個大隊總計36架“飛行堡壘”遠程重型轟炸機陸續進駐馬薩瓦基地。9月11日,先期進駐的幾架“飛行堡壘”率先執行對敵遠程偵察任務,嚴密監視地中海、北非地區的聯軍動向。
康凡決意乘坐“飛行堡壘”親曆一次敵後偵察任務,誰勸也沒有用。最後,李局長就決定陪康凡一同前往,此事才算塵埃落定。
9月11日清晨,康凡和李局長兩人登上了“飛行堡壘”大隊大隊長的“豔妮”號座機,在朱迪的眼淚和哭聲中從馬薩瓦基地陸航機場平整的水泥跑道上“隆隆”起飛,直入天際。
豔妮是大隊長妻子的名字,而用這個極富女性色彩的柔美名字為“飛行堡壘”重型遠程轟炸機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係統命名,讓康凡頗覺別扭。
“大鵬”陸基大型軍用運輸機為了適宜裝卸貨物而被設計成上單翼、粗壯機身和機尾開設橋式艙門致使機尾明顯上翹的結構外形,與同係列的“大鵬”客機外形大相徑庭,這是由飛機本身用途的不同而決定的。而“飛行堡壘”重型遠程轟炸機雖然是在吸收了這兩型飛機的優點而設計研製的,采用的卻是截然不同的、貫穿機身的中單翼,機身直徑大幅縮小,機尾也進行了氣動修形,看起來很纖巧,但機身結構得以大幅度加強,因此與“大鵬”陸基大型軍用運輸機機體重量相差不多。盡管如此,“飛行堡壘”機翼上安裝的4台總功率達到1萬馬力的活塞式發動機和整體式機翼油箱仍然能夠使該機滿載8噸炸彈在1萬米以上的高空持續飛行5千多公裏!而“豔妮”號屬於“飛行堡壘”係列中的偵察/轟炸型,與“飛行堡壘”係列的基本型也就是轟炸型不同之處就是在機腹前部增裝了一個突出於機身、覆蓋著透明防彈玻璃的半圓形偵察塔,裏麵安裝了白光和紅外線照相機用於白天和夜間的偵察拍照,而位於機腹中部的炸彈艙裏並沒有攜帶炸彈,因此就可多裝燃油使飛機最遠航程達到7千公裏以上。此次“豔妮”號的任務是對蘇伊士運河區進行空中偵察,蘇伊士運河區距離馬薩瓦基地2千5百多公裏,對於“豔妮”號來說,往返一趟富富有餘。
為了便於觀察、瞄準和投彈,“飛行堡壘”機頭的最前端是一個由厚實的鋁合金框架鉚接成的網格狀結構,全部包覆著透明防彈玻璃。投彈手就坐在其中的座位上,在他的麵前是複雜而先進的雷達瞄準裝置的顯控台。這種瞄準裝置能顯著提高投彈手全天候發現和瞄準目標的能力,指揮轟炸機在最佳時間、最佳方位投彈,達到最佳的轟炸效果。駕駛艙位於投彈手身後稍高的位置,有防彈壁板相隔,一般乘坐正駕駛員、副駕駛員、無線電導航/通訊員和隨機機械師。駕駛艙之後是機組成員休息艙,艙內左側是一排軟椅,右側是雙層臥鋪,每側機身還有一個小小的圓形觀察窗,條件雖然不如“大鵬”客機好,但已經是轟炸機上最舒適的地方,康凡和李局長這次就被安排乘坐在這個艙室中。
“你看朱迪那個傷心的樣子,我都受不了了可你卻是無動於衷。真拿你沒辦法!”李局長看來還在生氣,邊說邊從對麵的椅子上站起來,憤憤的瞅了康凡一眼,自顧到臥鋪上躺了,閉了雙眼、拖長了聲調說道:“我得養精蓄銳了,做好陪你一起死的準備。”
康凡苦笑,喝了幾口熱茶,正待要為自己申辯幾句時,耳邊卻已傳來李局長的鼾聲,便起身拉開通往隔壁機身遙控炮塔操作員艙室的門,察看去了。
機身遙控炮塔操作員艙室中有2名射擊手,他們倆人通過各自獨立的潛望鏡觀察/瞄準係統和電液伺服係統對安裝在“飛行堡壘”機背和機腹的2座炮塔進行遙控操作,每座炮塔裏都安裝有2挺10式127毫米口徑航空機槍和1200發子彈,能在水平方向360度、垂直方向0到80度之間旋轉和俯仰,對來自各個方向的敵機進行射擊。“飛行堡壘”共有8名機組成員,都乘坐在機上一前一後兩個增壓密封裝甲座艙內,前部增壓艙包括投彈手艙、駕駛艙、機組成員休息艙和機身遙控炮塔操作員艙,後部增壓艙是單獨的尾部偵察/射擊員艙,兩艙之間是非增壓的機身中部彈艙。兩個增壓艙之間有通道相通,通道正好位於機身中部彈艙上方,僅容機組成員爬行通過。增壓密封裝甲座艙為“飛行堡壘”轟炸機的機組成員們提供了舒適、安全的工作環境,也因此導致象早期的“天鷹”偵察/轟炸機那樣的敞開式機身射擊艙已不能使用,隻能采用更昂貴、技術含量更高的遙控炮塔自衛火力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