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的海航部隊裝備18架“閃電”戰鬥機、36架“天鷹-乙”多用途戰機和6架“海鷹-乙”兩棲飛機。由於裝備了對海攻擊力強大的“天鷹-乙”多用途戰機,因此,“海鷹-乙”兩棲飛機將主要執行次要的攻擊任務和做為偵察機、搜索救援機、運輸機等使用。機場裏的停機坪和機庫可全部容納這些飛機,為這些飛機提供完善的維修、保養服務,對保持飛機的良好作戰狀態極為有利。而本島瀉湖裏的碼頭常駐3艘“鎮海”級巡邏艦、3艘“蛟龍-乙”級潛艇和6艘“飛魚-甲”級高速巡邏艇以及若幹艘輔助船艇。
“飛魚-甲”級高速巡邏艇是“飛魚”級的改進型,滿載排水量達到3百噸,最高航速仍能超過40節,艇載各係統都換裝了新型號,航海性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艇載武器最大的變動就是將艇首主炮換為一座打擊威力更強的單管76毫米高平兩用自動艦炮,這種艦炮是“大清-丁”級巡洋艦上裝備的雙管76毫米高平兩用自動艦炮的單管型。其他武器如艇尾的37毫米艦炮、深水炸彈發射裝置和艇中部上層建築兩側的12.7毫米機槍、魚雷發射管等未做變動。該艇除了能夠以艇載火炮、魚雷和機槍等武器對敵方水麵艦艇和飛機進行打擊外,還裝備了小型可收放式式聲納,與深水炸彈配合使用,具備了基本的反潛能力,綜合作戰性能比原型“飛魚”級大大提升。
“鎮海”級巡邏艦是一種性能介於“大清”級巡洋艦和“飛魚”級巡邏艇之間的中型作戰艦艇,主要執行近海作戰任務。隨著北寧海軍向海外不斷推進的步伐,現在的大清帝國海疆已經變得極為廣闊,急需大量艦艇進行保衛。“大清”級係列巡洋艦由於排水量大、係統複雜、建造周期長、造價高昂,所以數量不可能很多,是做為北寧海軍的主戰艦艇或是遠洋打擊艦隊的核心——航空母艦的護衛艦艇使用的,用它們去執行近海防禦任務實在是有大材小用之嫌,而且極不經濟。因此,便宜、實用的“鎮海”級巡邏艦便應運而生了。由於北寧海軍對該型軍艦的需求量很大,加上該型軍艦的艦載各係統采用的都是已經成熟應用的係統,建造難度不是很高,大清帝國沿海各省數量眾多的中、小規模船廠都可以建造。因此,先後有十幾家造船廠接到了北寧海軍的訂單,隨即便開始大批量建造。由於建造廠家的不同和海軍對該型軍艦的多用途要求一再增加,也就有了各種不同的版本和改型,性能各有側重,但船體仍是按照標準化設計進行建造,隻是艦載武器係統、電子設備等有所不同。以東南沿海各省船廠建造的“鎮海”級基本型也就是巡邏型為例:滿載排水量2千噸,艦長91米、寬10米,2台中速柴油機雙軸驅動,最高航速35節,續航力4千海裏/18節。艦首、尾各裝1座130毫米單管自動艦炮,4座37毫米雙管自動艦炮呈菱形分別布置在上層建築前後左右,以使左右兩舷任何時候都能夠保持2門130毫米和6門37毫米的艦炮火力。艦中部布置一座能再裝填的4管旋轉式“魚叉”魚雷發射裝置,另安裝有數座雙管12.7毫米機槍、深水炸彈發射裝置等。該級艦由於排水量增大數倍,因此其艦載武器係統、電子設備、生活設施、航海性能等與“飛魚-甲”級高速巡邏艇相比均更為完善,綜合作戰性能當然就更好。盡管隻是一型近海中型戰艦,但由於“鎮海”級出色的結構設計,可使該艦在基本型的基礎上根據任務需要靈活的變更艦載設備,方便、快捷的改裝成執行不同任務的改型艦,承擔諸如警戒、偵察、巡邏、反潛、攻擊、護航、布雷、掃雷、通信中繼等等的任務,成為一級幾乎無所不能的通用型戰艦。
“鎮海”級各型巡邏艦大量配備給了各個海軍基地,與早期型號的“大清”級巡洋艦、“蛟龍”級潛艇、上百艘“飛魚”以及“飛魚”改進型巡邏艇等構成了大清帝國的近海艦艇防禦體係,與岸基航空兵配合,形成了一張覆蓋整個大清帝國廣闊海疆的警戒、巡邏和防禦網,能夠給予北寧海警部隊和北寧海軍遠洋打擊艦隊以極大支持,讓這兩支部隊能夠專心於自己的主要使命而無需他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