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凡和羅榮光登上了炮台中部的一座火炮射擊指揮塔,放眼望去,海河入海口、港口、天津市區、渤海海麵和海岸等一覽無遺,觀測範圍極大。大沽口的每座炮台都設有這樣的指揮塔,外形設計得很現代也很美觀,每座塔淨高36米,用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相當堅固。塔頂設有寬敞的火炮射擊指揮所,裏麵裝備了精密的大型光學測距儀、探照燈、望遠鏡和有線電話,可對各炮台火炮實施集中指揮控製。另外還裝設了航道指示燈,平時兼做燈塔使用,為進出海河以及渤海的過往船隻提供航標服務。
天津基地所轄範圍擴大後,涵蓋了整個海河入海口和周邊渤海海岸,當然也包括大沽口炮台。因羅榮光即將調任新疆喀什葛爾提督,慈禧太後有意讓康凡的晉軍接管大沽口炮台防務。所以,炮台守軍主力現在已經由晉軍接任,原清軍炮台守軍退居次位。之所以這樣安排,一是因為原清軍守軍無法熟練操作晉軍的新式武器裝備;二就是為了增強炮台防禦實力。但炮台指揮權暫時仍以羅榮光為主,康凡為輔。
“山西之強大從此炮台觀之便可見一斑。康巡撫實乃國之棟梁!”羅榮光說道。
康凡俯首作揖道:“羅大人戎馬一生,為保大清社稷穩固出力甚多。晚輩何德何能可受大人如此誇獎?慚愧之至。”
羅榮光正色道:“現今國內義和團民與洋人之矛盾已到劍拔弩張之地步,照此下去,洋人必會趁機派兵進剿。如此一來,天津便是洋人由海至陸必經之地。大戰若起,望康巡撫與本官精誠團結、並肩作戰,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
康凡鄭重點頭,與羅榮光擊掌盟誓:“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
羅榮光猜得沒錯,曆史上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就是在1900年的天津爆發的。但康凡並不想被動防守,而是打算主動出擊,打一場能夠震懾日本和西方列強的戰爭,以圖求得強勢的國際影響,樹立中國的聲威,爭取能夠將即將到來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推後幾年,以贏得寶貴的時間,讓自己能夠進行充分的戰爭準備。目前,山西和璦琿兩地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隻需要時間,寶貴的、足夠的時間,兩地、整個中國甚至是整個世界都有被改變的可能!
康凡來天津之前,向慈禧太後上了一個奏折,主要目的就是勸說慈禧太後遣散義和團。因為由於義和團在國內采取的針對西方傳教士以及教徒們的敵對行動而為西方列強聯合發動侵華戰爭製造了借口,遣散義和團將能夠暫時緩解清政府與西方列強之間的矛盾,為康凡接下來的行動創造有利條件。
慈禧太後算是采納了一回康凡的奏請,下旨約束國內義和團民針對西方各國在華人員的敵對行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日漸加深的矛盾,也算是幫了康凡的忙。但康凡的原意是遣散義和團:義和團原本隻是一個因不滿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野蠻行徑而采取了暴力反抗手段的純粹的民間團體,但之後就變成了一個受清政府中守舊勢力利用而為其實現政治圖謀的帶有宗教色彩的政治武裝,已失去原有本色。宗教信仰應該是自由的,民眾信仰哪種宗教是他們的權力,沒有對與錯之說。但由於西方傳教士除了傳教之外也興辦近代醫學;提倡當代中國民眾破除封建陋習,如女人纏足、男人納妾等;傳播新思想,如西方的憲政、民主等,與光緒倡導的維新運動一樣不可避免地引起清政府中守舊勢力的仇恨。又由於清政府給予西方傳教士和教會淩駕於大清法律之上的治外法權,更是助長了一些不法教徒和教士欺壓民眾的氣焰以及經濟、文化、風俗等的差異所引起的衝突等原因。所以,民眾一經煽動,勢不可擋,直接導致了國內局勢的混亂和西方列強聯合武裝入侵幹涉的嚴重後果。所以,必須遣散義和團,讓這些熱血青年做他們本應做的事去,而不應盲目地受人指使給中國添亂。可慈禧太後在執行時打了折扣,令康凡很是惱怒。即便這樣,仍有相當數量的義和團民來到山西或黑龍江,在不同的崗位上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倒也讓康凡略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