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暗戰 第九章 壽春風雲聚(2 / 2)

完全將項梁當初攻滅楚、齊兩地秦人之功當成自己的“英明決策”,趾高氣揚的接受了張良代表齊國獻上的結盟誠意和厚禮。

隨後幾日裏,有了齊國的傾力支持,做為地域最廣、實力最強的齊、楚兩國聯盟也正式結成了。而在實力最強的兩國結成同盟後,張良也施展出了自己那巧舌如簧的本事,遊說在燕、趙兩國和蒼頭軍等反秦勢力之間。

因為張良在壽春城內的頻繁奔走,終於在一次不經意之間,讓兩個師出同門後來又勢同水火的師兄弟不期而遇了。在一次張良乘車過市之時,隱藏在人群之中的風烈發現了這個讓自己恨之入骨的同門小師弟。

是的,張良就是那位學究天人的黃石公最為心愛的關門弟子。當發現了張良這個將師尊所有絕學全部繼承的小師弟後,風烈在第一時間就咬牙切齒的開始籌劃刺殺張良的行動。

在風烈心中始終認為,如果不是這個張良,那麼師尊最為重要的政略、軍略兩策天書都應該是由自己這個大師兄來繼承才對的。

九月八日,第二天就是楚王熊心的登基大典了。

張良卻一刻不曾輕閑的剛和燕國來使秘密進行了一下午的長談。雖然燕國因為身處苦寒之地,又素來飽受東胡部落劫掠之苦,在六國之中本就是國力最為弱小之流。否則也不會在燕國滅亡王室凋零的情況下,讓臧荼這樣出身草莽的武人據地稱王。

在其他各國使節眼中,燕王臧荼不過是一介粗野武夫爾,誰都不願意和燕國使節親近。

可是在野心勃勃的劉邦和眼光長遠的張良看來,與齊國接壤又窮又亂的燕國,卻是一個可以讓齊國勢力大漲的關鍵地區。有齊國富庶的國力,若是可以大量招攬燕地那些生性彪悍狂野的百姓從軍,那麼劉邦的軍力馬上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要知道在掌控齊地後,劉邦手中真正有戰力的軍隊還是當初暗殺陳櫻後接手過來的二十萬大軍。而且因為陳櫻的突然死亡,軍中諸級將領們一度處在猜疑、動蕩之中。若不是經張良舉薦後,劉邦也極為大膽、大度的將這二十萬大軍的整編、操訓重任全部托付給了一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將領,恐怕這二十萬大軍也早晚要出大問題。

在識人、用人這些方麵,劉邦確實是很有些天生的慧眼和決斷。要知道這位名為韓信的年輕將領,雖然是韓國王族嫡係後裔,此前可是從未有過什麼統領大軍的經驗啊。

可是在真正接過了二十萬大軍的指揮權後,隻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整個軍中諸將和士卒卻都已經重新凝聚成了一個整體。不僅日常操訓更加規範,軍將心思也都日漸安定。在韓信的努力下,劉邦終於完全擁有了這二十萬大軍。

不過在劉邦和張良仔細盤算一番天下各大勢力的實力後,卻仍然大感兵力不足。可是空自擁有了整個齊國,卻又苦於無法順利擴充軍力。

因為齊地臨海溫潤,物產富饒,齊人生性浪漫軟弱、崇尚空談,在劉邦和張良這等眼光犀利之人的眼中,齊人之中可是很難挑出什麼敢戰的悍卒。這也是劉邦為什麼會毫不猶豫的將楚王熊心捧上高位的原因,在自身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劉邦可不願意去爭什麼天下盟主的虛名。

若是有熊心這等盲目自大之輩抗起反秦大旗,吸引秦人注意,那麼隱藏在暗處積蓄實力的劉邦才好大肆擴張自己的軍力啊。

自當初入齊地之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劉邦結識了出身韓國逃亡到齊地的張良。經過一番接觸,劉邦對於張良胸中的才俱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素來最善於籠絡人才的劉邦,當下就使出了渾身解數,死磨硬泡了月餘,終於將張良這個當世奇材收至帳下。自從得了張良之助後,從張良那裏得到了完整的爭霸天下的大計後,清楚了今後發展方向的劉邦這才完全理順了自己今後將要走的路。

先暗中掌控齊地,隱藏鋒芒積蓄實力,爭取將燕地納入掌中。隨後,再以齊地財力,武裝燕地民風彪悍的百姓從軍,這就是張良依據天下大勢,為劉邦設身處地謀劃出的大戰略方向。

如果項羽此次也來壽春觀禮的話,那麼恐怕項羽一聽到張良這個名字就馬上會一蹦三尺高。

天意有時侯真是讓人難以捉摸,已經改變了人生經曆逃到齊地發展的劉邦,居然還是如前世曆史中的軌跡一樣,將張良這位當世奇材納入掌中。

這難道也是上天對項羽擅自改變天命輪回的一種回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