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晉陶淵明所著的《桃花源記》中,描繪著一個與外人隔絕,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的世外之地。那麼到底有沒有一個這樣的世外之地呢,其實在曆史長河中是有的,甚至是現在也存在著,隻不過依舊是那麼的神秘,那麼的難以尋找,或者說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他們也不知道我們的存在。不過相傳這個桃花源裏的人們,是由老子教化的,老子當年離開函穀關之後,幾經周轉,找到千餘名樸實之人來到了這裏,用畢生之力,把自己的思想教化出去,希望構造出一個理想的世界。但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並沒有說明,而這一點也是桃花源的關鍵所在,是思想上的源頭。那麼曆經幾千年的更迭,思想的碰撞與演化現在究竟成什麼樣子了呢。
這裏的人們依舊樸實無華,過著自己自足的生活,住著原始的房子,倒是也能夠冬暖夏涼。環境很是美好,藍天白雲,天空中沒有一絲的雜誌,偶爾有幾隻輕快的小鳥飛過,倒也是生動的點綴;河流也是那麼的清澈,不乏有幾個耄耋老人,在清晨亦或伴著晚霞在河邊垂釣,幾個頑皮的孩子,往河裏扔幾塊石子,驚嚇了將要上鉤的魚兒,老人們也不生氣,隻是衝著他們笑了笑,便就繼續安心的垂釣了。這裏的人們跟他們的祖先一樣,一直是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生活節奏也是那樣的慢,天黑了,便也睡了,天亮了,便也起了,男人們扛著鋤頭下地幹活,女人們在家織布,教育孩子。人們的臉上幾乎看不到一絲的煩惱,是那麼的安詳與平靜。鄰裏之間也是那麼的和諧友愛,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裏的人們活的很長,平均能達到200歲,也不乏有到300歲的。他們的生活習性,作息規律與季節絲絲相關,如在春三月,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他們便會夜臥早起,光步與庭,披發緩形,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以應春氣。生活中每一個細節都是那麼的符合自然規律,不改變,不違背而是去適應於促進,與自然這種不可描述的慨念共同進步。這裏的生活也是那麼的平靜,平靜的像這裏的湖水,沒有一絲的波瀾,人們好像無欲無求,好像什麼也不在乎,沒有私心,沒有醜惡。
如此看來,這裏確實是可以成為一個世外桃源了。但是他們並不是沒有追求。與自然相處,順應自然趨勢,感受自然的力量,獲取自然的力量,最終永生與自然間,這是他們永恒的追求,那麼說自然是什麼,誰也說不清楚,就像老子在《道德經》裏講道一樣,不可名狀,每個人對自然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去田園裏耕種農作物,用心去耕作,去感受理解自然,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這裏的土地肥沃,結出來的糧食甜美可口,物產豐富,而經常耕種農作物的人仿佛就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力量,能夠與農作物進行交流,知道如果順應農作物生長,所以他們農作物的產量遠遠比用機械耕種的產量多。那麼這種人便悟到了自然中種植農作物的道,至於道深道淺,全因個人修行。同樣的,悟出養蠶之道的人們,養的蠶的蠶絲質量高,做出來的衣服舒適好看,不沾雜物,細而膩,亮而柔。當然,也不乏有悟出多種道的人,全憑個人的天賦與後天的努力。
然而曆經幾千年的發展,這裏的人口越發的廣大,思想上也減有了分歧,但是最終的理想依舊根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按照對修道方式的理解,最終形成了三個大門派,分為密道,禪道,顯道。密道派係認為,修道是有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