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
青年作家溫皓然的長篇小說《箜篌引》再版,要我寫幾句話。現在小說再版是很難得的事。近年來,文學生產和閱讀有漸成反比的趨勢。每年大概有一千多部小說出版,但絕大部分印數不多,讀者自然也很少。《箜篌引》能夠一版再版,擁有相當數量的讀者,可見還是有其獨特的審美魅力。我讀這部小說也被吸引,最有興趣的,是它獨具的風格,及其與傳統文化及文學那種千絲萬縷的聯係。
前麵講現在的小說出產太多,從另一方麵看,也是選擇的口味多了。放眼看去,真是五花八門,異常活躍,名家的、新秀的、言情的、偵探的、校園的、官場的,等等,各路諸侯都在大顯身手。但也有趨同的風氣,那就是迎合大眾流行趣味,偏向於調侃、搞笑、顛覆、無厘頭,或怪誕、刺激。在這種創作與閱讀風氣中,《箜篌引》顯得較為特別。它帶有濃重的傳統文學色彩,追求典雅的風致,有意和當下“媚俗”的風尚拉開距離,同時又不拘泥於古典,隨處呈現了作家青春而又現代的獨創。它將傳統文學的題材、語言充分糅和在現代文學的結構、手法當中,帶有某種“尋根”意味,把那種類似閱讀古典小說的審美感覺召喚出來了,卻又將當下的生活氣息收攏到小說裏,“古典”與“現代”混和,反差中有效的統一,相得益彰。就如同某些漂亮奪目的時裝融入了傳統的元素,所形成那種特別的張力給人某些陌生感,仔細欣賞反而又覺得新鮮別致。
小說題目來自唐代詩人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李賀這首詩是讚美箜篌的變幻萬千,“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或許呈現了一位女作家的雄心。但如果要將一篇小說的內在節奏和外在結構比作樂曲的話,這篇小說的確有這樣的美感。小說的故事性很強,內容非常豐富,既有浪漫傳奇的因素,也有很強的寫實成分。它裏麵有神話傳奇,也有都市生活的情態,包括上至文壇、演藝圈、商界,下至市井街巷的尋常百姓生活。在處理通常的愛情主題時,小說既描繪了墨曆、穆蘖羅這一對璧人之間生死不渝的浪漫愛情,也寫了時下人們關注的話題“婚外情”:有婦之夫薩向東與少女穆丹在千夫所指中終成眷屬,卻依然風流成性,美好的愛情到頭來還是庸俗、痛苦的尋常婚姻。關於妻子與情人之間的交鋒,妻子罵街、打鬧,情人變成妻子後情感的變化等等,作者的描繪細膩生動,眼光也是非常犀利現實的。因而,小說情節的轉換和節奏的變幻很大,正如詩中所說,或如“空山凝雲”或如“石破天驚”,時而“夢入神山”,時而“老魚跳波”。在變幻莫測、五彩斑斕之中呈現出瑰麗詭異的奇思妙想,展現出豐富神奇的想象力、以及恢弘開闊的筆力。
小說的成功之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傳統文學的借鑒。向傳統致敬並不是壞事。當代讀者往往因文體不同而對作品設置不同的標準。在詩歌上,他們時常用“古典主義”的試金石來裁定當代詩歌的得失。但在小說上,卻又求新求變,反對因襲傳統的寫法。其實任何一種文學樣式都既要創新,又無法拒絕傳統延續下來的龐大力量。當代小說從“先鋒文學”發展到“七十後”、“八十後”,此後還將有“九十後”等等,作家在主題、形式或語言方麵作出了各種各樣的嚐試,西方的種種“主義”,各樣大師,都逐一被拿來膜拜、模仿、借鑒,以至於我們要深入理解某一位當代寫作者的作品,不得不像個偵探似的追蹤他身後潛伏的一位或幾位西方大師。這部小說似乎在說明:當小說窮盡了這些花樣之後,它開始沉靜下來,潛入真實的生活、潛入本民族的文化傳承及小說傳統當中。它開始“回歸”或說“後退”。這有點類似於“五四”後的三十年代寫作,在狂飆突進之後“後退”到傳統中尋求寫作的資源。由於已經過西方寫作精神的洗禮,此時小說更能呈現出技巧的圓熟與內容的深沉。而相較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風頭”出盡,它顯的不那麼吸人眼球。但這是一件好事,“後退”是為了更好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