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住者。即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若約安立諦門辨三解脫。即空無我行名空解脫。苦無常二行集道各四名為無願。滅下四行名為無相。若約非安立諦立一真如具有三義。如離人法即是空門。如離十相名為無相。如離分別希求境界名為無願。一念證智證真如時。義別則名具三解脫。基雲如顯揚第二。若言空等不空修等者。即通聞思修三慧。通漏無漏。若唯言空等三摩地者。即唯修所生慧。通漏無漏。若言空等解脫門。即唯無漏修慧。今三解脫門唯入見諦無漏者。下六正行相攝中見修二道攝此也。及住能引解脫門法住者。即十方便見道前也。又解脫住。住涅槃滅諦。解脫門住。即道諦。涅槃依之得顯。故謂之門。能引解脫門法住者。即地前有漏三慧引生見諦等中道滅諦也。次釋行六正行。景雲行無間行者。是聞慧。聞慧親由教起。名無間行。行善受思惟行者。是思慧行。行修所引善根生起行者。有漏修慧行也。此三慧行。即攝向前乃住能引解脫門法住。以同是三乘見道已前方便行故。行離諸愛味簡擇諦行者。謂在三乘無相及相二種見道。離諸愛味簡擇安立非安立諦故。行即於此無增上慢行者。通是習學三乘修道。前得見道。今得修道。即除未得謂得增上慢也。此之二行即攝向前住解脫門住。以其同在見修二道故。行正清淨受用行者。即是三乘無學之行。離染盡故名為清淨。證涅槃樂名為受用。即攝向前住解脫住。以同體故。基雲初解大同。又解無間行。即七方便中無間修。善受思惟。即見道無間修已。今得無漏。故言善受。修所引善起謂修道。依修善根起故。於修道中離三界欲。此即是離下界欲時。離色欲界名簡擇諦行。緣諦理而簡擇。離無色界欲名無增上慢如增上慢比丘得第四禪謂是羅漢果。此離無色欲得無漏不起增上慢。亦於已得離色界欲不起增上慢。此皆修道。然約一界中增勝得名。不如前解。後得無學果時名正淨行。得六恒住法故。前解脫亦可次第配。上第一是前第三。中四是前第二。約增時語。第六是前第一。或此後五總通前二。次引第二經解。景雲一受者舍施。如大迦葉次第行乞食。福利貧窮。此即舍身為田。受他飲食。名受者施。亦可見有受者即便施與。名受者施。二施者舍施。即則施主行施可知。施果亦二。一得大財富。是初施果。舍身為田。名受者施財。則於現在得大財富。得施物故。若言見有受者即便施與。此於未來得大財富。二得此等流受用勝解者。是施者施果。由舍財故未來還得多財。名得等流。因此後能自用施他。名受用勝解。基雲述三藏二釋。一雲如乞食者。即同景師初解。二雲受得他財而行舍施。即轉施。法施者施可知。又破自慳。故自受用財。受者自舍與己身。名受者舍施。即與自己童仆。亦是皆以施心故。此當來得財。還自受用為等流勝解果。二施與他者。得大財富。又前二施如前解。皆得大財為異熟果。於中慳還能受用名等流果。第四證成道理。決擇因緣。先總陳說然後正辨。正辨中初明證成道理立過未無。後製度決擇因緣。前中有三。初明過未無。二辨三世相。三對難釋通。前中初明未來無。後於過去無。此中釋文多基抄。此破去來實有論。為欲明三世自法先破於彼因決擇前尋伺地第六答。非正決擇。此依他等決擇故。下難中何以故。總征。非無力處有從異方轉趣異方義者。此破第一。應立量雲。未來世色應有方所。有轉異故。如現在色。又未來世法不能移轉至現在世。無方所故。如兔角等。亦非未生未已生法等者。此破第二謂汝未生法定無有死。以無生故。如虛空等如兔角等。若彼為緣而得生者便異法生等者。此破第三。謂未來法自住不壞用此為緣現在別法生。此法未來無故便違宗過。如何言一切法未來本有。應立量雲。此現在生法非未來見有。以離生故。如住滅等相用。又一切法第一義中無作用等者。此破業用師第四義。業用離體必不可得。體有方起故。如體自體。設許異者。未來亦應有業用。依體生故。如現在在業。又此業用便應本無而今得生。即符順他宗。然違自宗。彼宗一切法未來有故。不爾即亦應立量雲。一切體相未來非有。不離業故。猶如現業等。又與世尊言相違下。破未來體有。應立量雲。未來世體體應是常。本有今有故。如虛空等。於一相若相異分得是有者等者。此破第五未來相未滿現在相滿。此中雲。若未滿一分未來有者。此圓滿之分未來何故不有。應立量雲。現在一分圓滿之相未來還有。有彼不同一一分故。如現在相景補闕雲。未來諸法相應圓滿。以與現法同一體故。如現在相。又現在之相應不圓滿。與未來法同一體故。如未來相。又相異分本無今有者等。應破未來不圓非本有量。雲。未來一分不圓滿相應本無今有。相一分故。如現在一分圓滿相。又離色等一切行相餘未來分等者。此破第六未來別有分不是色等現在亦爾故三世別者。應立量雲。汝所言離色等外有未來分決定是無。現比二量不可得故。如兔角等。補闕雲。離色等行餘未來分必不可得。以與色等性無異故。猶如色等。又應未來無有果相現在方有等者。此果相亦本無今有。如何言一切皆未來有。應立量雲。未來世時應有果相。有世分故。如現在世。世分者即未來分等是。此中有六師。前第六本地有七計。即有兩釋。一雲彼第六七。合是此中第六。故此為六。又解。彼第七即此第六。此中無彼第六。次辨三世相。前本地第三。即已解有三種三世。一神通三世。二唯識三世。三法相三世。法相三世者。且如於現在種子有當曾等義說三世法。即前第三於種子建立。此同現行。然種子恒故說非現行。下第二即雲現在有三相。一是過去果相。二者未來因相。三現在自種。法相即是。唯識三世者。先識上有曾當境等故。如凡夫等緣過未境。此境當心現。以識上妄有功能影像相生與識無別種似三世法生。此實現在皆托曾緣種子。當緣種子而生此影像。此由唯識妄故。名唯識故。前第三本地。若任運散亂意識名緣現在境。以境恒現在故。問心不孤起。托本質境識而生。此若緣過未境而生。既識無本質者。境如何生。如極微虛空等。以教為本質。如前以種子為本質。又如緣兔角以何為本質。此皆尋名。名本質故影生。故唯識也。此兔角等不生者。由現在無生因。若如過去既非兔角果。故兔角不同過去。神通三世者。此即禪定他心通。若凡夫及聖緣過去為境。以起有功能似若於時現。若起有強弱緣境有寬狹。此與前別。或執心非量境。若不執心比度而知。或以現過曾見比未來當此事生。或以現在為比比曾有此事比量而知。若神通及禪定此皆證解。雖心上功能而生證定。故與前別。論文過去中應有果。現在又準未來因有故。此中但論因故其相已舍。不論果故不言現有。又顯過未無體。約現法雲過去。不言果有言自性故言已無。顯未來生相亦無體。未來說因現有。於現在因上有當生果義顯於現在法亦立。明知過去因相體已滅。於現在果有此因曾有非今正有。即於現法而立過去。故此顯文同。若彼諸行已下第三對難釋通。如文可解。自下第二決擇因緣。即決擇意地第三卷雲。又有四緣等。於中有二。初正決擇四緣。後辨緣無生心義。前中有三。初標次釋後對二因十因四緣相攝通塞。釋因緣中有二。初依未建立賴耶已前佛教以說因緣。後明依從賴耶教已後立因緣相。前中有三。初正辨因緣。二明伏斷退不退義。三明三受等位種子隨逐。前中先正辨因緣。二反難外人。前中初問次解後結。言諸色根根依及識此二略說能持一切諸法種子等者。景雲色根謂眼等五根。根依者則符根塵。大與根合一。心為第二。此中略不辨心所。但持自心所種。言除大種色等者。此據內塵大小為論。當知外山河等下分別持種。但由內識內根持外種生。基雲。三藏言根依者扶根塵。若爾何故下攝一切種子中不言扶根塵。及次下文雲當知所餘色法唯自種子之所隨逐。今此理文違故釋之。根依者即違根之四大。故第二複次釋所以中雲。若諸色根及自大種非心心法種子隨逐者等。若爾何故論雲隨遂色根有諸色根種子等不言四大中有諸色法種子等。解雲。此略不說。又上總文言根依及所以中雲自四大。以明四大造根者有諸法種子。此中解根已解造根四大。論當知所餘色法唯自種子之所隨逐者。此謂根塵。非外器色。以此唯即心所法中亦應有自種子。此中但言識者。略而不論。又心所不同扶根塵。所以故何扶根塵根無之時容可有心所。即不然。豈得王無之時有耶。故不為例。此中如若有色別有心時種子在何處。為一一色法心法皆有一切種子。為不然有心時在心無心時在色。若聞中有。即有無量種子。又生無色界時色中種子並在何處。若有心在心等者。即如有色界有心時在何處。若在心中者。何故不在色中。複次已下第二返難外人不立種子在於色心。便有過失。初明色不持種過。三明心不持種過。此等論文。下雲皆依未立阿賴耶聖教等者。此隨順理門經部師義。次明伏斷退不退義。初明世間道伏。二明出世道斷。前中有二。初略後廣。欲界諸法染法者。煩惱種子。及餘諸法種子者。善無記種子。廣明損伏有三。一遠離損伏。謂出家受戒。遠離斷塵。舍伏煩惱。此生得慧也。二厭患損伏。謂戒。由過患相。觀五妙欲能為自害他害俱害等。名過患相。或唯不淨觀厭伏貪斷。此通三慧。三奢摩他損伏。謂伏欲色二界煩惱。雖亦伏除無所有處已還煩惱。以約欲界故。不言離無色也。第二明聖道永斷。中先明入有餘時斷除染種。二明入無餘時損伏善無記種。言準不生互非不種子者。喻有漏道伏而不斷。若火所損喻無漏斷即金剛心時永害三界一切種子證無餘也。將入無餘界時所有一切善無記種皆被損伏者。依毗婆沙。欲界羅漢斷入無餘時。除若五若六心外。悉得非擇滅。此文人種種解。一解此據欲界八心次第。一方便善心。二生得善心。三不善心。四隱沒心。五抑生心。六威儀心。七工巧心。八變化心。爾時作意欲入無餘。或唯除第五抑生心。或唯除第六威儀心。此二心是命終心。除此二外悉得非擇滅。或有解雲。此羅漢欲入無餘。先在第四邊際定力。唯除四靜四念心。除第五欲界善心。第六不隱沒心。是命終心。除此六心外悉得非擇滅。何意如此。爾時行者從邊際定逆入四定欲善無記至第六心方命終故。今此不爾。下文中說要入滅定滅六識心。住滅定內阿賴耶心而命終故。言由染汙法種子滅故乃至亦不複能生自類果者。由金剛心時斷染等種故。令善種子不生異熟。無記種子不生自類果。是名第四損伏等者。染種未斷。能助善無記種子得果。由永害染種。即是永害助伴。故能損伏善無記種不能生果。故名永害助伴損伏。言第四者。此有二釋。一雲離三界染即開為三。永害助伴名為第四。二雲前說遠離等三。今說永害助伴。即名第四。準次下卷雲。問前已說損伏染法種子。善法種子損伏等何。答若常殷熏習善相違諸染汙法是初損伏。若執取耶見多習耶見如諸外道是第二損伏。若多唯習邪見誹謗如斷善根者是第三損伏。若能永害染法種子。如前已說。是第四損伏。自下第三明於三受等位種子皆隨。初隨三受法心。次隨三性心。次隨學位心。次隨無學位。學人無漏心起亦為煩惱種子之所隨逐。自下第二依真實理門建立因緣。分之為二。初結前生後正立因緣。後通經異說。言當知爾時斷退故退者。伏斷故退。亦是住退者。由退起下。或有漏禪定不現前住。名為住退。即習行退。泰雲無學者下退滅定。不順此文也
第40章(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