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持究竟瑜伽處
生品第一者。菩薩地四處此為第三。由前隨要便得究竟攝利自他故名究竟瑜伽處。有五品。攝生為初故言第一。就五品內。初有三品辨自分行。次有一品辨勝進行。後有一品對行辨果。前中有二。初有二品正辨自分行。後之一品辨行所依地。前中複二。初明五生利眾生行。後明六種攝眾生行。前中分三。初舉數列名。次次第解釋。後明五生攝生用盡。解除災生中。先問。次解。後結略指廣。解中有二。初辨息除現在五苦。後辨斷除邪見惡行。五苦者。一饑饉。二疾病。三兵甲。四怨敵。五治罰。言持有神驗諸明咒力攝受廣大良藥王身等者。以願力複以咒力攝受自身支節上下皆成良藥。分割施他除他疾疫。增上中基雲。謂初住作一天王。二住四天下。乃至第八為小千界王。第九為二千世界主。第十菩薩生摩醯首羅天即淨土。其實在下二界間。以無漏業生故名究竟上。此據未得竟法界受用為論。景雲。具應言摩訶。摩訶是大。醯首羅此雲自在。最後生中。或生波羅門大國師家等現等覺者。景雲。是變化身行相成道。若實報身最後生者。其身妹大生大蓮華量同法界。基述三藏言。有經言。佛告慈氏。汝波羅門家生。我刹帝利家生。我是右脅而生。汝是頂上化生。我受八十。汝年六萬歲等。此則有經與彌勒經相違。勘問。攝生周盡文雲唯除凡地菩薩受生此取有智菩薩為五生者。有二釋。一雲。唯取入於十信已上乃至十地為此五生。不取十信已前外凡種姓菩薩所受生也。二釋。唯取大地有智菩薩為物受生。不取地前凡地菩薩。以於眾生未平等故。初地至七地來所受五生通於變化。八地已上唯變化生。三藏存後釋好
攝受。亦前明為物樂受五生。於五生身以六種攝攝益有情。次明攝品。就中初明六種攝受。於中初開六門。次依門釋。後明六攝義周盡。第二明攝受時難。於中初明遇十二難事。後明能治此十二之善巧方便。於中文相難可取別。基法師雲。初之十一句次第各對一所治。第十一為釋上第十一第二艱難之事。論雲。或於其中應觀輕重。如其所應而作方便者。即前第一。可知。或於其中應審簡補特伽羅即第二。由審簡擇前有情故柔軟美語自不起惱。或於此中攀緣勇猛攝受因轉者即第三。雖物鮮小運心攀緣薄布今遍起攝因。若發正願者即第四。雖無力能普為營事。但發正願後有為時普為營助。或於其中間製禦其心不令流散即第五。諸受樂者多著放逸攝心不散能離流散。或於其中安狂其心者即第六。無能利生安心恭作後當果心。猛思擇者即第七。起思擇心可攝不可攝舍之。不生厭倦而自安忍者即第八。可知。或於其中而行放舍者。前釋第十言。於此物難舍故不應生戀而取施與之。或此釋前第七此生可舍前猛利思擇。合釋第八。或於其中發勤精進熾然無懈者。次第卻釋前第九。可知。若以此前行放舍卻釋前第七者。此即合解第九第十。或於其中善巧方便釋前第十一對治。可知。而正修行者釋前第十十二。可知。或有釋。前對治如前配。或於其中安住其心下乃至而自安忍來解前第六對治。或於其中而行放舍釋前第七句對治。或於其中發勤精進熾然無懈者釋第八第九第十三句。此中精進為一。熾然為二。無懈為三。如次為三。或於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合釋十一十二。如前釋可知。若依地持。此中能持有九句。不可依勘。雖有多言而未為決。今更釋之。新舊二論皆如次第有十二句治前十二難。謂此中初雲諸菩薩遭諸難事或於其中應觀輕重如其所應而作方便者。舊論菩薩於諸眾生不觀輕重而為方便。此即治前第一難。第二雲或於其中應審揀擇補特伽羅。舊雲或察於人而行於非。治前第二難。第三雲或於其中攀緣勇猛攝受因轉。舊雲或勇猛方便為造因緣。治第三難。第四雲若發正願。舊雲或修正願。治第四難。第五雲或於其中製禦其心不令流散。舊雲或淨信心。治第五難。第六雲於中安住其心。舊雲或專心。治第六難。第七雲猛利思擇。舊雲思惟觀察。治第七難。第八雲不生厭倦。舊雲不倦。治第八難。第九雲而自安忍。舊雲或時柔軟。治第九難。第十雲或於其中而行故舍。舊雲或時行舍。治第十難。第一雲或於其中發勤精進熾然無懈。舊雲或時精進。治十一難。第十二雲或於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舊雲或時巧方便。治第十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