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大革命時代 第六十三節 酒會(1 / 2)

裏昂城的政治決鬥引起了一場腥風血雨,無論哪一方得到勝利,而失敗的哪一方必將遭到徹底的毀滅。這是自古以來成王敗寇的定律與變數,當然這在這個時代同樣受用。而布裏昂顯然受到了時代的選擇,而普瓦圖也注定了被無情的淘汰。

因為這次風暴政變,整個裏昂城內的路易十六派係貴族幾乎全部肅清,其中主要的還是支持普瓦圖的貴族為主。這是布裏昂最樂意看到的,因為就是因為這一場生死由命的決鬥讓布裏昂勢力成功占據了整個裏昂城。

伺機而動?這種打遊擊的戰術一般都是由以弱對強而出現的,可是布裏昂完全不喜歡這樣。如果說能一次性擊敗對手,那麼總比因為對手煩人的小打小鬧來的爽快的多。

不是因為布裏昂不懂得保護自己的實力,而是看似不起眼的小打小鬧,更是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損失。

這樣的大決戰意識一直在布裏昂的腦海裏生根發芽,在之後的作戰中,布裏昂依然是這麼做的。

如今裏昂城這座法國第二大城市收入囊中,布裏昂並沒有輕鬆多少。相反,因為這場政變,還是有更多的事情要由布裏昂處理。

首先,便是難纏的法國中央政府。這座法國是一屬二的大城市在同一天內,連續發生了參議院慘劇以及上千兵力作戰的重大事件,而且繼安東尼市長死後,議長普瓦圖也也死在了參議院。即使那些百姓們根本無法知道這事實的真相,但是在第二天看到一片狼藉的參議院、城內廣場的幾百具屍體,還有數量龐大的巴登軍隊,這不得不讓人產生懷疑。

布裏昂也深知謠言的壞處,但是他卻從未想過製止謠言,因為你一旦出手,那麼這項那莫須有的罪名便自然落在了頭上。

而巴黎政府雖然遠在北方,但是像這樣的消息不過三天便能傳遍整個法國,巴黎方麵知道那是遲早的事。不過布裏昂也絲毫不感到擔心,首先在場的當事人除了他的心腹,其他的都是參議院的貴族。按照布裏昂的命令,所有參與謀殺者已經全部槍斃。

死人是不會說話的,而謠言沒有絲毫證據更不可信,並且當時在場的艾達文已經向布裏昂宣誓效忠,他的話更加會讓巴黎政府無話可說。

然而對於這件事情的理由,在行動之前,布裏昂早就計劃完畢,而且他還命令所有心腹全部背熟,以免突發情況發生。至於這案情的內容,那基本就是按照事實瞎編的了。

“參議院議長普瓦圖夥同眾位議員,又秘密聯係了當地駐軍,準備在裏昂城謀殺公爵布裏昂。駐軍長官安東尼不願被歹人利用,在案發前被擊傷。普瓦圖在案發當日,調集了部分駐軍對公爵發動了進攻。之後,由於計劃失敗,普瓦圖開槍自殺,眾議院除被擊斃外也全部自殺。”

這內容在他構思出來之後,又找來朗格多特修飾了一下,這才正式向巴黎方麵發出案情。而巴黎方麵對這個公爵那真是又氣又恨,可是苦於毫無辦法。

在朝為官的政客們都明白,那些貴族根本不會自殺,那絕對是布裏昂的捏造。可是人都已經死了,沒有證據,還有什麼辦法呢?而且裏麵也交代得清清楚楚,所有和這次血案有關係的已經全部死了。

不過路易十六並不準備就此罷休,可是這個時候半路殺出個坑爹的唯一當事人。這個早就投靠布裏昂的指揮官已經和布裏昂通好了氣,基本添油加醋的說了一把當時的情況。就差不把普瓦圖說成叛國賊了。

就這樣,幾天之後,巴黎政府正式宣告裏昂城事件結案。

布裏昂的第二件大事便是立即接管政府,這可是一項充滿挑戰的政治工作,絲毫不比行軍打仗一樣簡單粗暴,這可是一項細活。

裏昂城統治階級由市政府以及參議院組成,作為安東尼家族的核心,被精心經營的市政府當然毫無問題,至於那位被普瓦圖提拔上來的新任市長,布裏昂已經不在乎這個人的存在了。不過那個小子很聰明,就在案發當晚,他就得到了風聲,逃出了裏昂城。

不過,由於這一場貴族派係的屠殺,參議院原本六十位議員,現在隻剩下了二十七位。這對於政府來說,就是莫大的職位空缺,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政治運轉係統徹底癱瘓。

但是從好的方麵來說,這裏已經被布裏昂一派的勢力完全占有。光光布裏昂的手裏就有八張席位,而那些剩下的都是一些擺動不定的零散中立者。對於他來說,現在就是一個吞並其他小勢力的好機會,他有這樣的實力以及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