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混跡在東漢末年 第二十三章 曹之孟德(下)(2 / 3)

曹操當年就是為了在洛陽顯名,所以才去拜見許劭求評,許劭雖然開始拒絕了他,可還是耐不住他的軟磨硬泡,最後給了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的點評。曹操正是借著此事名聲大作,在京中的名望幾欲和黨人交往密切的袁紹齊名,成為了年輕一代士子中翹楚。

所以曹操此時說起月旦評,其意無非就是讓趙瀚從其中想辦法騙到許劭的一句好評,以此作為謀取功名的基石。

既然曹操已經為自己指明了方向,趙瀚心中頓時放鬆了許多,想到隻要尋個辦法讓許劭開口就可以了。看了一眼曹操,似笑非笑的說道;“我說孟德兄,那許劭說你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那你誌向究竟如何呢?”

曹操笑道;“這個簡單,若是治世的話,自然為能臣,若為亂世的話,做個英雄也不妨。”

趙瀚笑罵道;“好你個曹操,避輕就重根本就沒有回答我的問題,隻是想打著馬虎眼敷衍我嗎?”

曹操嘿嘿一笑,道:“既然你非要刨根問底,那我不妨如實回答便是了。我欲誅殺權宦,澄清朝堂,扶助明主,名垂青史,最後成就這周公之業。浩然以為如何?”

說話間趙瀚一直留心注視著曹操的神情,卻見他說這話時神情坦蕩,神色沒有半點異色,似足了肺腑之言。

曹操這話,趙瀚倒是信了七分。原因無外乎其他,這個年紀的曹操,遠沒有後來身處亂世的雄心大誌。他所能夠預見的也不過是朝綱大亂天下動蕩,所以才欲行周公之事替天子平定天下。

後世之人大多認定曹操是漢賊,其實倒是冤枉了他。至少趙瀚可以肯定的是,如今站在他麵前的曹操定是個十足十的有誌青年,而無半點謀逆篡朝的邪念。

正如曆史上董卓進京後,當時的曹操竟為了匡扶漢室自願前往刺殺董卓,要知那時無論董卓被刺與否,曹操都是必死無疑。為了匡扶漢室青史留名,曹操不惜將生死置之度外,這等胸襟和氣魄,若說他是漢賊的話,當真是委屈了他,

即便是後來天下大亂,曹操自立於兗州時,漢天子出逃長安流落洛陽,顛沛流離飽受饑餓之苦,下詔給各地諸侯讓他們來洛陽勤王。當時天下諸侯有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兄弟,有漢室宗親的劉表劉焉二人,也有以效忠漢室自詡的陶謙、公孫瓚等人,一個個卻勒馬不前,心存觀望之心。也唯有曹操不辭千裏的前往救駕,將天子迎回許昌。雖說這其中多半有著自己的私心,但不可否認的是同樣有著曹操對漢室特殊的感情夾雜在其中。

正如曹操晚年洋洋得意的對臣下說的那般,“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正是因為有曹操的存在,才讓已經實質性滅亡的東漢延續了二十多年的壽命。即便是曹操日後有了篡逆之心,那也是因為漢室自和帝之後昏君不斷,盡失天下民心早已無藥可救。是君不君在先,就不能怪臣不臣在後,因此曹操不需要為複興漢室而負責,漢室昏庸無能不過是咎由自取罷了。

最難得可貴的,終其曹操一生,到底是未做篡逆之事,隻是待他死後他兒子曹丕上位後才逼迫漢天子退位的。這或許也是曹操為了不違背自己年輕時曾有的誌願。

曹操見趙瀚低頭不語,也不知道在想這些什麼,便試探性的喊了幾句‘浩然兄’,趙瀚這才從沉思中回過神來,有些尷尬的笑了笑。

“抱歉,方才被孟德兄的豪氣所折服,一時竟有些失態了。”

曹操曬然笑道;“這算什麼,不過是我的一些癡心妄想罷了,能否實現尚不可知,談何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