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隆重宴請(2 / 3)

蔣書記的酒量確實了得,今天這個場合近三十個人,一人一杯,也是近三十杯,並且有好幾個領導都是敬了幾次。但蔣書記不愧是領導,三十多杯喝下去,從臉上看沒有一點反應,唯一感覺到喝得比較多的,是別人給他倒酒時,想著他可能已經喝得差不多了,為了保護書記,就倒得少一些,但蔣書記不依,硬是要倒得滿滿的才滿意,他說他要一碗水端平,對每一個來敬酒的同誌都要一視同仁,不能有的同誌多,有的同誌少,否則可能就會有人對自己的意見,認為自己看人說話。而剛開始時不是這樣的,倒酒的倒多少他就喝多少。當然這也隻有細心的人才會發現。不過,蔣書記的話,雖然聽起來是酒話,但卻讓人聽了事覺得很舒服:看,人家領導就是不一樣,知道一碗水端平。也因此,就更是提升了蔣書記的形象,認為蔣書記不愧是市委領導,對人公平,待人和氣。

由於小王沒有在主桌就坐,再加上除了縣委組織部和縣委辦公室少數幾個人知道他在考察組裏的角色外,其他人並不知道他在考察組裏的角色,縣上同誌敬酒的重點就沒有放到他身上,因此就要顯得自由不少。見其他人都吃得差不多了,他也就在原座位上坐著看主桌的動靜。小王知道,在這種場合,領導沒有走自己是決不能先走的。盡管這些沒有什麼人專門教過,但小王好象天生就有這方麵的悟性,如果換一個人可能早就走了,管你領導不領導,反正我已經吃好了,喝飽了,你們喝酒關我什麼事?

由於縣委書記黃俊生是今天的宴會主持人,桌子上除了蔣書記和董部長,算他的職務最高,並且自己又擔當著主人家的角色,因而在桌飯上也就放得特別開,加之市委已經確定了他繼續擔任縣委書記,考察組到縣上考察,對於他來講並沒有什麼壓力,即使考察中對他有什麼不好的反映,也不影響他繼續擔任縣委書記,再加上他的酒量也並不亞於蔣書記,因此,盡管其他桌的人都基本上沒有吃了,大家都把目光轉移到了主桌,但黃俊生還是在一杯一杯地勸著蔣書記的酒。最後還是董部長看到蔣書記也喝得差不多了,就在中間調和,說:“黃書記,這樣,今天就算了,反正蔣書記還要在縣上呆一天,明天再來行不?你不能讓書記一次就在你這裏把酒喝夠嘛?否則下次蔣書記來就不喝你的酒了。”

作為領導,董部長的水平就是高,他不說蔣書記“你不能讓書記一次就在你這裏把酒喝醉”,而說是“你不能讓書記一次就在你這裏把酒喝夠”,就是這一個字的差異,就充分顯出了水平。試想想,有誰把酒喝夠過?如果說一個領導在縣上喝酒喝醉了,傳出去多不好,多讓領導出洋相。但如果說一個領導在縣上把喝酒喝夠了,有誰相信?但如果有人說某領導在縣上喝酒喝醉了,人們肯定就會相信。因此,董部長這樣說,就是蔣書記喝醉了,也不會讓領導出洋相。

看到董部長出來勸阻,黃俊生心裏自然明白董部長的意思——害怕蔣書記喝醉了出洋相。作為縣委書記,他也是能夠把握住場麵的,他之所以一杯一杯不停地勸著蔣書記,也是害怕蔣勝覺得他不熱情,而並不是想讓領導喝醉出洋相。現在董禮友既然都這樣說了,黃俊生也就正好就梯下樓,對蔣書記說:“那這樣,蔣書記,咱們把這杯喝了,明天我們再繼續喝,行不?反正這一次不讓蔣書記把酒喝高興,我黃俊生就沒有盡到責任。”

蔣勝也不傻,知道自己今天喝了不少,盡管自己酒量不小,但如果再喝下去,也不好受。之所以還在一直喝,隻是不願意落黃俊生的下風。現在聽董禮勝和黃俊生如此說,當然也樂得見好就收,就連說:“好!好!好!我們明天再喝。”

這樣,盛情而熱鬧的晚宴總算是結束了。實際上,不少人也像小王一樣,早就想走了,但因為領導沒走,想走又不好走,隻好坐在飯桌旁等著,看著領導們你來我往地喝著,喝得的人看得有些羨慕,喝不得的人就看得有些心驚膽顫,在內心裏不住地搖頭。

看到領導們起身了,其他人也就都跟著起身跟在領導的後麵離開餐廳。

黃俊生陪著蔣書記和董部長上了賓館的住宿樓,估計他們還有事情要談。小王去問董部長晚上是否還有什麼安排和要求,董部長親切地說:“小王,今天你辛苦了,晚上沒有什麼安排和要求了,你們早點休息,有事明天再說。”

縣上考察得很周到,為了照顧好市委考察組的同誌,每一個考察組成員縣上都對應專門安排了一個人員接待,並且這個專門接待的人都是與考察組的同誌相對比較熟悉的,這樣大家相處起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