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很適合任性的人,每一次的任性,都會被後來的事實證明,是一場必不可少的鋪墊。前年暑假,我放任自己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背誦《老子》,若是那天沒把《老子》的五千言讀上一遍,心裏就空落落的。隨著假期的結束,我和《老子》也分道揚鑣。一切又回到原先的軌道,似乎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隻是偶爾會情不自禁地想:那個暑假,怎麼會對《老子》那麼上心。這本書到底會給我的人生帶來什麼?
答案總是在最不經意的時刻浮現。今天早上,聽著兒子和外甥從書房傳出的零亂腳步聲,我很想上樓一探究竟。不過,我很快忍住了。跟一般的家長想法不同,我覺得作業很多的假期是很好應付的,什麼都不用想,一樣樣作業不停歇地做就可以了。最難對付的是作業很少或根本沒有作業的假期。沒有了作業的點綴,每天一睜開眼就是幾個甚至十幾個小時的空白時段,必須隨時動腦筋,想辦法,才能把空白的日子填出自己的色彩。麵對這樣的空白,隨時都要不斷追問自己,我想做什麼,我能做什麼,這樣比較高深的問題。一個人的一生,若是想要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這種填補空白的能力必須從小訓練。一個無法打發空閑時光的人,是不可能活得瀟灑的。所以,明明知道缺少了我的現場指導,兩個小家夥會少背幾課書,少做幾道奧數,但我還是選擇按兵不動。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老子》無為的思想已經融入了我日常的決定。
有人也許會擔心,這樣做,孩子會不會整天看電視,玩遊戲。我的答案是,在別的家裏我不敢保證,在我家絕對不會。因為我精於算計,看似什麼都可以的大局麵下,一些看不見的壁壘正有效地阻止孩子做出最壞的選擇。家裏有電視可看的房間被我霸占著,他們如果進來,看到的往往不是電視,而是我在讀書或者寫文章的樣子。電腦房在我房間隔壁,孩子們什麼時候進去,什麼時候出來,我不用看,聽聽腳步聲就一清二楚。雖然我不會當麵阻止他們,但是想想隔壁就是個用功讀書的大人,怎麼樣都會有所收斂,不敢放肆。再說,從前年開始,我就培養了兒子對網易公開課的興趣,沒事看看網易公開課已經成為兒子的一種休閑方式。即使在電腦房,兒子首先想到的不是網絡遊戲,而是BBC是不是又推出了什麼新的“賞課”。最最重要的是,三樓才是孩子們的地盤,那裏除了書房就是大廳和陽台,適合看書和玩多米諾骨牌。我有足夠的自信,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會用更寬廣的視角來審視和發現自己。我唯一需要費點心的就是買什麼書。比如,對於孩子們一定感興趣的書,我會買簡裝的。既然孩子一定會喜歡,就不用花錢買包裝。對於孩子們暫時不太感興趣卻又很有好處的書,我就會考慮買精裝或禮盒裝的,同時盡可能地選擇圖片多一些的版本。利用外在因素,激發閱讀興趣。
作為一個在行動上追求“無為”的人,心底的算計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畢竟是一個看結果的時代,行動上可以無為,結果卻絕不容許無所作為。精準而不動聲色的算計,才能不知不覺地把孩子引到“碗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