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5日,侵華日軍兩個師團共計五萬餘人在杭州灣一線登陸,沿滬杭鐵路推進,兵分三路直逼戰時的中國首都南京。大軍壓境,南京岌岌可危。

這是11月中旬的一個黃昏。

燦爛的夕陽照射在外表仍然莊嚴的總統府灰色建築物上。不過此時的總統府內,卻已經陷入撤退前的混亂之中。寬大的走廊上,彌漫著焚燒文件的煙霧,地麵上到處都是散亂的紙張。大小官員們在各個辦公室與通道之間匆忙地進進出出,懷抱大摞的文件檔案,扛著大大小小的紙箱皮箱。走廊的一端,兩個橫挎衝鋒槍的軍官出現在混亂之中,其中一人手裏拎著一個深褐色的皮箱。兩人目不斜視地匆匆穿越過道,拐彎上了樓梯。

總統府樓上的一個大會議室的窗戶被厚厚的窗簾遮擋著,有些昏暗。從窗簾的縫隙處透進一縷殘陽,無數的細微塵埃在陽光形成的光柱中輕颺翻飛。光柱投射到地板上的反光仿佛一團晃動的火焰。牆壁正中,懸掛著孫中山的畫像,兩邊是國民政府與國民黨的旗幟。

房間中央的巨大沙發上,坐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蔣介石一身戎裝,呢製軍服的草黃色顯得有些刺眼。年已七旬的林森則穿著一件深灰色的長袍,臉色和他的長袍顏色一樣,灰暗而低沉。二人無語,氣氛也有些凝重。蔣介石目光有些凝滯地看著那縷光柱和未必能看得見的漂浮塵埃。林森雙目微閉,一隻手緩緩地捋理著白色長髯。他們都在等待著。

房間的門被衛兵從外麵輕輕推開了,隨即,兩名軍官步伐整齊地走了進來。蔣介石輕輕動了動手指,一名軍官將手裏的皮箱鄭重地放在長條會議桌上,然後轉身離去。房門無聲地關閉了。

蔣介石和林森幾乎同時起身,來到會議桌前。

蔣介石努力輕鬆地對林森做出一個微笑,然後打開了皮箱。裏麵是一麵嶄新的國民政府的旗幟和用金黃色的綢緞包裹的東西。蔣介石輕輕揭開那層綢緞,現出了一方國民政府的大印。老邁的林森看著,不由得深深呼出一口氣,聽起來很像是一聲歎息。

蔣介石看著林森,語氣悠悠地說:中華民國的印信旗幡,就此便托付於子超先生了。

林森正色道:中正放心,老朽會把它們視為自己的生命。

南京危急,國民政府正式作出了把政府遷往重慶的決定:林森率政府先行西遷,海軍部調派內河裝甲運兵船“永綏號”供其專用。出於安全方麵的考慮,政府決定在林森一行進入川江以後,再正式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此時,蔣介石把政府大印交付林森,就算是遷都行動的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