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肖之子
一些人,能夠在曆史舞台上施加影響,留下足跡,那完全是靠了祖宗的蔭庇;另一些人,聰明透頂,享有各種天賦秉性,時通運暢,結果走上了曆史的前台;還有一些人,天賦秉性一般,也沒有祖宗的蔭庇,但憑著對事業的執著追求,經過長時期的摸爬滾打,最後達到了事業的頂點。三者比較,後者更應受到鼓勵和稱頌。
1880年12月31日,寒冷、陰沉。喬治·C·馬歇爾,出生在美國東北部賓夕法尼亞州的尤寧敦。他是家裏的第3個孩子。哥哥斯圖爾特比馬歇爾大6歲。姐姐瑪麗比馬歇爾大4歲。小馬歇爾的父親老馬歇爾,是當地一名頗得人心的民主黨人。他是一家焦炭煉鋼公司的董事長,在賓夕法尼亞擁有幾片富饒的煤田。母親勞拉,雖然所受教育不多,但熱愛孩子,熱愛家庭,富有同情心。老馬歇爾一家,殷實、有地位。夫妻之間和睦相處,為外人所稱道。他們之間的結合,帶有些離奇色彩,也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議題。
這還要講到美國內戰的年代。老馬歇爾和勞拉的家都住在肯塔基州的奧古斯塔,這是俄亥俄河畔的一個美麗的城鎮。對奴隸製種植園經濟的不同態度,把這個城鎮的居民一分為二。一方讚成廢除奴隸製;另一方則主張保護奴隸製。兩種意見,互相對立。勞拉的父親布雷德福醫生思想進步,反對奴隸製,支持北方。其家庭成員受父親影響,都是虔誠的廢奴主義者。相反,老馬歇爾的家庭,站在南方奴隸製種植園主立場上,支持南部邦聯的叛亂。兩家之間有一道鮮明的政治鴻溝,互不往來。盡管如此,整個城鎮的居民,都有一個願望,希望奧古斯塔城及居民能夠避開內戰的火焰。布雷德福向市議會提出建議,招募一支保持中立的城防民兵,不管是聯邦軍隊還是邦聯軍隊,隻要侵犯和騷擾奧古斯塔城,就堅決予以回擊。老馬歇爾那時隻有16歲,參加了城防民兵。勞拉14歲,和廣大婦女一起,積極參與城防活動,聯絡送信,給步槍裝彈藥,為傷兵準備繃帶。兩位年輕人不顧兩家在廢奴問題上互相對立的立場,很快打得火熱,幾乎難舍難分。後來邦聯軍隊進入城鎮,城防民兵進行了抵抗。邦聯官兵準備對城裏所有男人進行屠殺,好在指揮官還比較冷靜和理智,隻是抓走了100名民兵作了人質。老馬歇爾就在這100名人質中。在他隨隊離開奧古斯塔城時,勞拉淚流滿麵,悲痛地向他揮手告別。老馬歇爾幾個星期後就回到了城裏。但他與勞拉之間的愛情與婚事,卻經曆了一段馬拉鬆式的周折。問題的關鍵是當時老馬歇爾很窮,而布雷德福又非常勢利,不同意把女兒嫁給馬歇爾家。老馬歇爾鍥而不舍,勞拉也一往情深。過了10年,布雷德福終於被說服。1873年,老馬歇爾和勞拉結婚。
在外人看來,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中的馬歇爾應該是幸運而又自豪的,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馬歇爾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活得一點也不稱心,簡直還很窩囊和艱難。哥哥斯圖爾特,靈活乖巧,能言善辯,又是家庭中的長子,深受父親溺愛。斯圖爾特想獨占這份父愛,不願意馬歇爾來分享。他總能利用弟弟的弱點,在父親麵前添枝加葉,說三道四。馬歇爾受到的皮肉之苦,相當一部分就來自斯圖爾特的策劃和告密。姐姐瑪麗,聰明活潑,伶牙俐齒,逗人喜歡。在父親的心目中,瑪麗雖沒有斯圖爾特那樣重要,但也並不討嫌。因此,瑪麗在家裏生活得痛痛快快,無憂無慮。馬歇爾的情況卻完全不同。作為家庭裏的第3個孩子,他姍姍來遲,對誰來說似乎都顯得有些多餘。馬歇爾的困難,還來自於他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如果他也能像哥哥和姐姐一樣,靈便和乖巧,也許能彌補一下作為遲來者的不利地位,但馬歇爾恰好不善言詞,手腳笨拙。而更為糟糕的是,他智力方麵的發育也明顯地不及其哥哥姐姐。在學校,成績老是排在班裏最末幾位,這深深地刺痛了年幼的喬治的心靈。他認定自己橫直不是一塊讀書的料子,花多大氣力也無法提高自己的智力和成績,因此,破罐子破甩,把主要心事放到策劃惡作劇上。老馬歇爾是當地有聲望和身份的人,虛榮心比較嚴重,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個個爭氣和成材,而喬治偏偏在這方麵表現得很不得體,致使老馬歇爾在麵子上覺得過不去,便經常對小喬治發脾氣。也許老馬歇爾並不信奉至今仍在不少中國人頭腦裏殘存的“不打不成材,棍子底下出人才”的家教原則,但他堅決主張對倔強的小男孩施加體罰。馬歇爾家裏有一間地下室,潮濕、陰暗,裏麵放著家裏的各種雜物,其中,包括一條長長的體現家法的柳條棍子。在少兒時期,喬治常常被父親請到地下室裏來作客,體驗家法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