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變得富足起來,就開始追求精神層麵的滿足。要充實和發展自己,實現自身價值,就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獲取知識和動力。
於是學習被提高到與生命的意義相聯係的高度上來,學習成了生活中至關重要的因素。
在聖吉之前的管理學者大都是用西方傳統的片麵思考方式看待企業,將企業管理切割成各種功能管理。但是,一麵鏡子被分割後再折合起來,還會恢複其原貌嗎?聖吉突破了原有方法論的模式,以係統思考代替機械思考,以整體思考代替片麵思考,以動態思考代替靜止思考。由於引入了全新的方法,彼得·聖吉就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觀察企業的問題,而是直逼本源,試圖通過一套修煉辦法提升企業的“群體智力”。彼得·聖吉認為,企業要適應市場複雜多變的形勢,隻有加強學習能力,提高自身素質。未來真正出色的企業將是能使企業各階層人員全心投入,並有能力不斷學習的企業,也就是“學習型組織”企業,未來唯一持久的優勢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更好。
在彼得·聖吉“學習型組織——第五項修煉”管理方法中,最特殊的是“整體動態搭配”能力,其核心是強調係統思考。對企業而言,最根本的是成長與穩定的搭配,包括企業中個人與群體的搭配、企業各部門之間的搭配、現在與未來、與資源的搭配、理想與現實的搭配、左右腦決策的搭配、策略與文化間的搭配、規章製度與執行能力的搭配等等。第五項修煉介紹的係統思考的工具,能幫助人們了解複雜問題的結構與變化,亦尋找解決的“杠杆點”。
學習型組織——五項修煉新管理方法貴在躬行。它不但需要認真、刻苦與毅力,還需要有效的方法。否則,人的思維很容易不自覺地、習慣地走回頭路。聖吉還強調建立夥伴關係,強調形成共同願景下的團隊學習活動。
學習型組織——五項修煉是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很強,從理論到實踐配套的管理新技術體係,五項修煉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體學習”、“係統思考”。這其實就是五種方法,需要通過學習修煉才能掌握。
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夠不斷實現他們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願望,他們對生命的態度就如藝術家對藝術作品一般全身心投入。不斷創造和超越,是一種真正的終身“學習”。組織整體對學習的意願與能力,植根於各成員對於學習的意願與能力。此項修煉兼收並蓄了東方和西方的精神傳統。
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影響我們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或圖像、印象等。我們通過不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對我們行為的影響,例如,對於常說笑話的人,我們可能覺得他不在乎別人的想法。
在企業管理中,決定什麼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也常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如果你無法掌握市場的契機和推行組織中的變革,很可能是因為它們與我們心中隱藏的、強而有力的心智模式相抵觸。
把鏡子轉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煉的起步,借此,我們學習、發掘內心世界的圖像,使這些圖像浮於表麵,並嚴加審視。它還包括進行一種有學習效果的、兼顧質疑與表達的交談能力,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態容納別人的想法。
第三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
如果有一個理念,一直能在一個組織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擁有了一種能夠凝聚並堅持實現共同願望的能力。一個缺少共同目標、價值觀與使命的組織,必定難成大器。
有了衷心渴望實現的目標,大家會努力學習,追求卓越,不是因為他們被要求這樣做,而是因為衷心想要如此。但是許多領導者從未嚐試將個人的願望,轉化為能夠鼓舞組織的共同願望。共同的願望也常以一個領袖為中心,或許從某個危機中產生。
但是,如果有選擇的餘地,大多數的人會選擇追求更高的目標,而並非隻暫時解決危機。有些組織所缺少的是將個人的願望整合,發掘出共有的“未來景象”的技術,這技術能幫助組織培養成員主動、真誠地奉獻和投入,而被動的遵從。
第四項修煉:團體學習
假如一個團體中每個人的智商都在120以上,何以集體的智商隻有62呢?團體學習的修煉即在處理這種困境。然而,我們知道團體確實能夠共同學習。在運動,表演藝術,科學界,甚至企業中,有不少驚人的實例顯示:集體智慧高於個人智慧,團體擁有整體搭配的能力。當團體真正在學習的時候,不僅團體會產生出色的成果,個別成員成長的速度也比運用其他學習方式要快。團體學習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為現代組織中,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團體而不是個人。
第五項修煉:係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