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1 / 1)

大夏開皇二十五年,大魏鹹平二十一年,北魏皇帝拓拔寒病逝,魏帝無子,議政王大會立偏室子延喜魏帝,改元聖道。

拓拔延喜為帝後,詔令塔陽汗鐵木真如今覲見。鐵木真怒撕聖旨,不屑道:“皇帝乃是天上人所做,延喜庸劣,豈能為帝。”說罷,回了大蒙古。

聖道元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征伐北魏。

肅親王舒克巴勒領十萬八旗兵迎戰,此戰,八旗兵大敗。鐵木真大軍兵圍臨潢府,三日而陷。其後,鐵木真遣使前往大夏,大趙邀請兩國共同伐魏,李信,殷禎允之,三路大軍齊攻。

大趙收複南京道之後,恰逢元豐皇帝病逝,大軍頓於南京道,幽州之前。大夏大軍與蒙古大軍回師於大定府,魏帝王駕逃亡東京。又逢高麗新亂,一時間大魏竟是隨風而散。

三國約定盟約,互不相攻。

開皇三十二年,蒙古撕盟攻伐大夏,李信禦駕親征,戮戰數月,蒙古退兵。李信身受風寒,回京後又聞皇後病逝,從此一蹶不振,於太子監國。開皇三十三年,李信病逝,傳位於太子,是為文帝,改元宣和。

宣和五年,文帝以為父報仇之名義,進攻蒙古,三路大軍並發。五戰五捷,與大定府誅殺鐵木真,隻餘鐵木真的幾個兒子流散於外。

宣和十三年,大趙境內白蓮教起義,席卷半壁江山。宣和皇帝審時度勢,四路大軍並發,占據了黃河以北,以及廣南荊湖之地。宣和十六年,大夏再起刀兵,終將大趙覆滅。

至此,中原上下,隻有大夏一朝。

文帝後,又傳中宗,中宗感國內人口巨大,遷數百萬人口於天竺,此後每年遷十萬丁口,及至中宗晚年,國內人口稀少,已顯盛世之姿。憲宗即為,順勢無為,引導了一個盛世。

憲宗之後為武宗,玄宗,玄宗性喜仙道,常令方士往海上尋求仙山。有方士出海歸來,言及東方有一大洲,其疆境千萬,謂為明洲。玄宗不理,置之平常。玄宗後,宣宗繼位,重啟封疆之製,發拓荒條例。凡出海拓荒者,皆可以將所化地域劃歸自己。

一時間,百萬人湧往明洲,宣宗後,明宗繼位,明宗承宣宗舊意,開拓蠻州,遷移民眾。明宗在位四十三載,國內人口壓力大為減輕,後人言及兩帝,均稱宣明之製。

大夏開國六百年後,天下間再無一絲多餘之疆土。至此,大夏崩亡!

又有更老院諸人擁皇長女李青為帝,開啟東夏,君主立憲,至此,諸夏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