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就是倭扇。如今東京的那些個士人手裏邊用的都是從東瀛那邊流過來的倭扇,在中原地界,類似於倭扇這種形式卻是從來都沒有的。中原自古以來,不論是皇帝還是貴人都沒有自己拿扇子扇涼的習慣。皇帝用的是大團扇,由著宮女內侍擎著,貴人用的規格雖然比不得皇帝,但卻也不用自己動手。
更不要說,在這一片浩渺天地之中誕生了太多太多的能工巧匠,而這一切,全部都是融入了建築之中。長安的太極殿,即便盛夏時節天氣最是炎熱的時候,一眾大臣在裏麵議事也感覺不到絲毫的熱意。要知道,太極殿裏麵的銅柱可全部都是中空的,每至夏日,都會有著仆工在裏麵窖上冰塊。有著冰塊降溫,又能熱到哪裏去呢?
至於身份卑微者,則更是不用再提。他們哪裏會有這麼多的需求,天氣熱了敞開衣襟便是,若是再熱了,街上的蒲扇十五文一把,根本不貴。
而對於身份出於中間的人,便如那些士子,不好意思,儒門講究禮儀。主張的就是一個克己複禮,禮儀對於他們而言,則是可以說要刻入靈魂之中的東西。
再者說,他們一個個都是士子儒生,身份高貴,又怎麼能夠向田間的老農一樣把著個蒲扇搖個不停。就算是可以,那也得在私下裏才能用,你若是當著別人的麵子扇蒲扇,且不說別的,你自個的名聲就別要了!
而且,一個書生在如何的溫文爾雅,文質彬彬。但是當你手中拎著一把大蒲扇的時候,哪怕你有著千般的風度,也會在一瞬間給你破壞得幹幹淨淨。所以,書生不拿蒲扇的原因還有一點,那就是不搭。
於是乎,一個奇妙的事情出現了。中原大地,並沒有折扇生存的土壤。
即便是另一個時空,漢人的扇子工藝也是在倭扇傳入中國之後,數百年間才緩緩發展起來的。
當然,還有著那麼一句話,冰生於水而寒於水,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經過數百年,尤其是明清兩代努力的發展,中國的折扇工藝徹底的勝過了倭扇,這是外話自然是不提。
正是因著不搭,所以在倭扇傳入中國之後,才會引起那麼多士子的熱愛。一把優等的倭扇,甚至要數十貫乃至數百貫不等的銀錢,在大趙,東瀛最受歡迎的東西便是兩種,一種是倭扇,一種是倭刀。
而這種折扇,卻是絲毫的不遜色於倭扇,若是可以得到製造方法,或者是可以得到一批穩定的貨源的話,那麼定然可以賣出一陣好價錢。
……
搖了搖折扇,風度翩翩之感頓生。再配著錢蕊本就是不凡的相貌,遠遠的看去赫然又是一個豐神俊朗的少年郎君。
想到這裏,錢蕊的嘴角流出了一抹苦笑,“這做生意做的時間長了,看見什麼都會不由自主的去算計一番。真不知道,自己結親的那天,自己會不會算計著禮金的多少?”
想到這裏,錢蕊的臉上露出了一抹自我調侃的自嘲。
“唰”一個合上了折扇,錢蕊看著四麵的景色,卻是陷入了一陣沉默。五月已至,正是田間的小麥收割之時。金黃色的麥子鋪在田裏,有些已經收割,有些正在收割。金黃色的麥浪帶著一股豐收所獨有的氣息,風兒吹來,卻是透出了一抹清平和諧的氣息。
這一刻,錢蕊心生感慨。即便是那些儒生所言的太平盛世,多半也就是指這一副模樣吧!有時候真想把他們一個個都摁過來,讓他們好好看看這一副景象。也省得每天都聚在一起,發出一些令人苦笑不得的高論。
以離間之計離間大夏君臣,而後引兵入荊門,又遣河東河北之兵從太行山入河套,而後兵鋒南下,直指長安。到那時,民心思安,必然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如此一來,西患彈指可平。
從紙麵上而言,這真真是高論,而且還是高到不能再高的高論。哪怕是先將這個計策本身的問題放到一邊,將一切都設定為最優。這個仍舊是了不得的“高論”!!!
嗯,最起碼在這一刻,人類的智商差又創下了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