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真是那樣的話,他就不會成了如今的這幅模樣了。所以,在不需要與北魏征戰的時候,他必須規避戰爭的發生。於是,在大夏提出稱臣講和的時候,殷禎也是相當順利的就答應了。以至於李信讓麾下使臣在大趙國中撒出去的錢幣都沒有一絲一毫的用處,不過,話又說回來,撒出去的那些錢還是有那麼一分作用的。畢竟,把誇人的話說成罵人的意思,把謀朝篡位說成是替天行道,估計也就是隻有文人了!
本來殷禎在心底就曾經打過一個主意,若是這一次再沒有結果的話,索性便將這些軍兵招安算了。隻是,令人遺憾的是,李信並沒有留給殷禎他們招安的可能。原本的李信雖然說是氣焰囂張,官軍在他的手下也是連連吃敗仗,可以說是為禍西疆甚重。不過,講真的,雖然看上去挺嚴重的,但是實際上也就是那樣了。
疥癬之疾而已!
這是大趙所有君臣的共識,即便是鬧騰的再是厲害,霍亂的也不過是四川一地。隻要不能東進或是北上,李信的所謂大夏就一日不成氣候。他們覺得就是這樣,隻不過萬分可惜的是,這個世界的風向有時候轉的確實很快。所有人都沒有反應過來,李信就已經兵進長安了。等到他們反應過來並開始調兵遣將的時候,李信已經占據了潼關,身後的大軍得下了河湟,平定了關中的全境。
所謂兔起鶻落,不過就是如此。一切就好像是閃電一般,看得清楚,好像是就在麵前,可是等到你真正見到他的時候,就已經晚了。在所有人的意識反應過來或者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這一切就已經被宣告了結束。
曾經主宰著這一片大地的殷氏朝廷被趕出了川陝,取而代之的卻是新的主宰。大夏國建立,一切快的讓人反應不過來。一切的一切就好像是應了一句話語,我還沒有感覺,就已經全部結束了。兵甲調動,將領集結,所有的一切還沒有做好準備,燃起的斬獲與烽煙就那麼結束了。甚至,大夏的兵鋒還威脅到了河中洛陽一帶。
麵對著如此的兵鋒與自家的敗事,大趙君臣好一陣商議之後,最後隻能是講和。畢竟,他們或許會有不少的臭毛病,但是還知道規避風險四個字是怎麼寫的。對於強大的北魏,他們的骨頭還是有一些軟。
於是,講和了!
這一講和不要緊,但是在定難軍四周的情況,卻是隨著這一次講和而變得詭異起來。自從李信占據關中之後,打下來的土地與定難軍的土地,再將上大趙朝廷的土地混在一起之後,簡直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好像是一團早就混跡完成彩色泥。
而這一點,在四周的士卒駐紮情況就可以很好的看出來。自打定難軍與大趙的關係變得緊張之後,定難軍這國中之國的四周也開始多了寨堡和巡邏的遊騎兵。兩方之間的關係早就是緊張到了極點,雖然說上邊有人強壓著讓他們不要出差子,但是還是有人忍不住自己火氣幹一些危險的事情。
比如襲殺一下落單的人之類的…
本來他們以為這就已經是他們所遇見的最緊張的情況的時候,大夏出現了,將這一片本就是撲朔迷離的土地的未來更加深遠的推向了未知。大夏的勢力觸手伸進了定難軍,將這一灘本就是混水的渾水攪動的更加渾濁。不過,也是因為大夏的到來,所以這本來劍拔弩張的定難軍周邊開始變得平靜下來。就好像是三角定律一般,三方勢力鼎立對於和平而言更是適合。所以,盡管說勢力多了一個,但是這邊境上反倒是平靜了許多。
於是乎,在這邊境線上就時常可以見到這麼一副有趣的景象,一個商隊出發,再走了一段的路程之後,然後發現了大夏的巡邏遊騎。小心翼翼的回答了幾句之後,然後大夏放行。接下來要不了多少的時間他們就接著遇到了另一支大趙的巡邏士卒,同樣是幾句應答,然後大趙放行。一個商隊在行商的過程中最少會遇到一隊巡邏的兵士,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出現兩支軍隊碰頭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