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高大健壯的年輕人走上台前,對著眾多的將領躬身一禮,而後自我介紹道:“某家是羽林軍的隨軍轉運使,名字換作餘玠。接下來,就有本將向大家介紹。“
看著那高大的身影,一眾的降將皆是微微一愣。如果不是因為那副身板實在是太像武臣了,他們簡直就要懷疑眼前這個人就是一個文弱的文臣。且不說別的,那一身的書卷氣息實在是太濃了!說是東華門外唱名的進士,都是有人信的。
事實上,餘玠確實是一個文人,可惜的是出了意外。迫於生計所需,隻能登上了李信開得賊船,卻是不曾想,這一上來就再也沒有下船的時候了。
也許有人說餘玠不是有功名在身嗎?為何會混到如此到勁的地步。有趙一朝的文人,權力是高,可是有一點確實需要仔細注意的。那就是他們沒有特權!
自然,這個沒有特權是相對而言的。
有趙一朝的科舉,一年一次,一科取士二百人到五百人不等。在科舉之前,還有一次解試。這個解試靠的是舉人,隻有成了舉人,才有了去東京考試的資格。但是,坑爹的一點就是,這個舉人的身份,隻是一個一次性的用品。考過一次以後,參加殿試,隻是準考證而已。
如果真的要細細的論起來的話,有趙一朝的科舉,真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一句不是形容語氣,而是陳述句。大趙幅員遼闊,讀書人不知凡幾,宛若恒河沙數。而一顆取士卻隻有兩三百人,如此,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還能是別的什麼。
至於士子風流,那就更是瞎話,連飯都吃不上了,還附庸風雅,開什麼玩笑。
舉人隻是憑證,秀才更是鄉間戲語,根本就是做不得數。有趙一朝的書生科舉,可就是一條真正的登天梯!過去了,正式成為士大夫,參與國家蛋糕的瓜分。過不去,那就是窮措大一枚。不像是後世的秀才舉人,隻要有了功名在身,就敢勾結胥吏,侵吞田產,為禍一方。
餘玠少年時的曾經去過科舉,可惜結果嗎?慘淡無比!一連考了三次,非但沒有考中,反而是家道中落。後來餘玠幹脆發了狠,直接到了李信的武監。經過了長達數年的教育,一個新的合格的大反賊,正在隱隱誕生。
餘玠的話語在節堂內響徹,一眾的軍將全部都是支棱著耳朵,聽著如今已經有些過氣的消息。這些消息固然有些過氣,但是對於他們來說,卻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途徑。
聽著餘玠源源不斷的話語,一個嶄新的大夏與途展現在了他們的麵前。仆行義看了一眼坐在上首的李信,心中不自覺的多了幾絲念想。